問:「同生亦同死」、「雙明亦雙暗」是什麼意思?
答:《指月錄》卷17:「鄂州巖頭全奯禪師。雪峰在德山作飯頭,一日飯遲,德山擎鉢下法堂,峰曬飯巾次,見德山,乃曰:鐘未鳴,鼓未響,拓鉢向甚麼處去?德山便歸方丈。峰舉似師,師曰: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。山聞,令侍者喚師去問:汝不肯老僧那?師密啟其意,山乃休。明日陞堂,果與尋常不同,師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: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,他後天下人不奈伊何,雖然也祗得三年活。山果三年後示寂。」
《指月錄》卷17:「福州雪峰義存禪師。有兩僧來,師以手拓菴門放身出曰:是甚麼?僧亦曰:是甚麼?師低頭歸菴。僧辭去,師問:甚麼處去?曰:湖南。師曰:我有個同行住巖頭,附汝一書去。書曰:某書上師兄,某一自鰲山成道後,迄至於今飽不饑,同參某書上。僧到巖頭,問:甚麼處來?曰:雪峰來,有書達和尚。頭接了,乃問僧:別有何言句?僧遂舉前話。頭曰:他道甚麼?曰:他無語,低頭歸菴。頭曰:噫!我當初悔不向伊道末後句,若向伊道,天下人不奈雪老何。僧至夏末請益前話,頭曰:何不早問?曰:未敢容易。頭曰:雪峰雖與我同條生,不與我同條死,要識末後句,祇這是。
後有僧問招慶,慶云:彼此皆知,何故?我若東勝神洲道一句,西瞿耶尼洲也知,天上道一句,人間也知,心心相知,眼眼相照。
雪竇頌:末後句,為君說,明暗雙雙底時節,同條生也共相知,不同條死還殊絕;還殊絕,黃頭碧眼須甄別,南北東西歸去來,夜深同看千巖雪。」
看過下列禪師的解釋,對於「同生亦同死」、「雙明亦雙暗」之意,就會比較明白。《朝宗禪師語錄》卷4:「師云:大眾,還知德山低頭歸方丈,并巖頭密啟底意麼?無言時,覿露機鋒,如同電拂,豈不是默時便是說?還知巖頭道:『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。』又云:『且喜老漢會得末後句,以後天下人不奈伊何。』并德山云:『你不肯老僧那?』與『明日陞座,果與尋常不同』底意麼?有言時,踞虎頭,收虎尾,豈不是說時便是默?所以雪竇道:『末後句為君說,明暗雙雙底時節。』卻物為上,逐物為下,你默我說,你說我默,他人住處我不住,他人行處我不行,『我與雪峰同條生,不與雪峰同條死』,便是者箇意。」
《焭絕老人天奇直註雪竇顯和尚頌古》卷2:「雪峰住庵,二僧來拜,峰見,兩手托門放身出云:是什麼(當央直示,恐蹉再提)?僧云:是什麼(失見悟問)?峰低頭歸庵(全提向上)。僧到巖頭,頭問:什麼處來(就事藏峰)?僧云:嶺南來(具實)。頭云:曾到雪峰麼(不見來歷,所以再勘)?僧云:曾到(同前)。頭云:有何言句(細辨來源)?僧舉前話(依舊不達)。他道什麼(審其始終)?僧云:他無語,低頭歸庵(只知供欵,不知着賊)。頭云:噫(嘆峰不遇知音,點僧當面蹉過)!我當初悔不向他道末後句,若向他道,天下人不奈雪老何(隔身傍註)。僧至夏末,再舉前話請益(始終未決),頭云:何不早問(賊打不妨)?僧云:未敢容易(實供)。頭云:雪峰與我同條生,不與我同條死(隔身點罰),要識末後句,只這是(竭力提持)。○(主意當央直示,旨明句裏藏機)
總結(不遇知音):末後句,為君說(舉前引後),明暗雙雙底時節(雪老低頭,巖頭批判,內外不失其機,句中理事通融,故曰雙雙),同條生也共相知(相知明同),不同條死還殊絕(殊絕暗異)。還殊絕,黃頭碧眼須甄別(暗中既異,不得粗心,任是佛祖,也要辨別),南北東西歸去來,夜深同看千巖雪(夜是暗,雪是明,正當此時,四海咸來,你看誰明誰暗)。」
以上,巖頭說了「同生不同死」的末後句,雪竇的解釋甚好,確實這是有關於「明暗雙雙底時節」的末後句。雪竇言「夜深同看千巖雪」是舉例說明前句「同條生也共相知」,言「南北東西歸去來」是舉例說明前句「不同條死還殊絕」。讀者須知,末後句有許多,不是唯此一種「明暗雙雙底時節」的末後句。
《五燈會元》卷7:「漳州保福院從展禪師。師問羅山:巖頭道『與麼與麼,不與麼不與麼』,意作麼生?山召師,師應諾,山曰:雙明亦雙暗。師禮謝。三日後却問:前日蒙和尚垂慈,祗為看不破。山曰:盡情向汝道了也。師曰:和尚是把火行山。曰:若與麼,據汝疑處問將來?師曰:如何是雙明亦雙暗?山曰:同生亦同死。師又禮謝而退。別有僧問師:同生亦同死時如何?師曰:彼此合取狗口。曰:和尚收取口喫飯。其僧却問羅山:同生亦同死時如何?山曰:如牛無角。曰:同生不同死時如何?山曰:如虎戴角。」
此公案中,僧說「和尚收取口喫飯」,其意是不肯保福的回答,故又特別去問羅山;然而保福答說「彼此合取狗口」,並沒有錯,只是這僧自己不懂。此公案中,羅山召喚保福,保福應諾,這就是同生亦同死。此是羅山有意為之,然後再答曰「雙明亦雙暗」,「雙明亦雙暗」是「同生亦同死」的轉語,當時保福也是不懂。又羅山說「如牛無角」、「如虎戴角」者,如牛無角,比喻沒有力用,如虎戴角,比喻有大力用。須知,同生亦同死之作為,不是必定如牛無角,亦有一些同生亦同死之作為,是如虎戴角;同生不同死之作為,也是如此,不是必定如虎戴角,亦有一些同生不同死之作為,如牛無角。
《宗範》卷2:「僧問徑山杲:為甚低頭歸庵?杲曰:疑殺天下人。又問巖頭末後句,杲曰:若不同牀睡,焉知被底穿。又問同條生不同條死,杲曰:殺人須是殺人刀,活人須是活人劍。」
《指月錄》卷27:「黃檗積翠永菴主。問僧審奇:汝久不見,何所為?奇曰:見偉藏主,有個安樂處。師曰:舉似我。奇敘所得,師曰:汝是,偉未是。奇莫測,以語偉,偉曰:汝非,永不非。奇走積翠,質之南公,南亦大笑。師聞,作偈曰:明暗相參殺活機,大人境界普賢知,同條生不同條死,笑倒菴中老古錐。」偈文之意,同條生亦同條死者,顯示既是殺人刀,亦是活人劍,這是大人境界,唯是如普賢菩薩般的聖者方知;同條生不同條死者,如同此公案中所現,若是了知,就會像積翠菴中的南公,不免為之大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