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宗問答二十二則 - 十、參話頭

若以參話頭的方式來參禪,選哪個話頭最適合?

答:現今禪宗道場幾乎都是禪淨雙修,話頭也都是用「念佛的是誰」,但末學認為這話頭不好,因為時人皆已了知《金剛經》所云「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」,只是領悟各有深淺,所以不太能於此話頭起疑情,更不容易令疑情結成疑團,打成一片。那麼選哪個話頭最適合?除「念佛的是誰」之外,還有很多話頭,如「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」、「拖死屍的是誰」、「死了燒了,向甚麼處相見」、「眠熟無夢無想時,主人公在何處」、「庭前柏樹子是何意」、「為什麼狗子無佛性」、「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」等。清朝錢伊庵居士極力推薦「眠熟無夢無想時,主人公在何處」這話頭,並且在所著《宗範》中詳細說明,末學非常贊同,茲將其內文節錄於下。另外,末學認為「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」,也是一個易起疑情的好話頭。

《宗範》卷1:「話頭不同,以悟為則,但激發得疑情起處,便是得力話頭。麻三斤,乾矢橛,一歸何處,無字,誰字,父母未生前,死了燒了向甚麼處相見?無夢無想主人公在甚麼處?皆可參得。」

《宗範》卷1:「以今時人根論,如以奇特等話頭,苦於茫無入處,又恐落無事甲裏,若只以誰字參取,又易於水乳不分,夾雜昭靈業識。不揣鄙見,總覺以『無夢無想,主人公畢竟在甚麼處安身立命』一箇話頭著倒,最為妥當,不至生諸異見。以日用全是識情用事,略不親切,只是有夢有想時明了意識,到得睡著,明了不行,復不作夢,直與死人一般,所云明了了、孤歷歷、圓陀陀、光閃閃等光影,全粘貼不上,斷不能認昭昭靈靈,亦不敢認此悶絕無知之昏住為是。兩頭截定,既易起疑,參情結秀,隻眼迸開,自有推門落臼時節。故於別則話頭發悟者,多不脫盡識情,惟『未生前面目』、『死了燒了甚麼處相見』及『無夢想主公』話頭透出者,必到絕後再甦境界,方能徹透,向八識上亞一刀。然未生前、死燒後,在世諦尚非現在境,猶不及無夢想是現前事,仍確與未生、燒後無二無別,於此覰破,便信得未生面目也恁麼安身立命,燒後主公也恁麼安身立命,更不疑生疑死,心貼貼地,此外千萬則話頭,無不迎刃而解。」

《宗範》卷1:「參究之法,須將無夢想話頭,先行劃分清楚,我醒時時了意識現前流露,可仗此明了搪抵,到睡著時,全體昏悶,絕無纖覺,竟與世間頑空不殊,一毫作不得主,我這主公畢竟在甚處安身立命?不得向無事甲裏躲根,不得認此迷悶的頑空便是,不得作血脈不斷,所以能覺,強為消通,不得謂了無氣息,却好全體獨露穿鑿,不得舉手下喝,將醒時知覺運動抵擋,不得道這裏誰求相見,却正好掃除悟迹為極則。既一切不得,當此時我這主公畢竟在甚處安身?愈無理會,愈要搜求,豎起脊梁,卓起眉毛,反覆推尋,𢬵此生做箇騃漢,工夫緊密,刻不放鬆,便有打成一片光景。」

《宗範》卷1:「本先師亦云:『諸人眠熟,不知一切,若道那時有本來性,又不知一切,與死無異。若道那時無本來性,睡眼忽醒,覺知如故。還會麼?不知,與死無異,眼開,覺知如故,如是時是箇甚麼?若不會,各體究取。』私謂,參話頭之弊,岐路有二,一、說道理,二、認光影。如參無夢想公案,忽然心中,謂要人參究,不過令斷妄念,別無奇特;又謂既無夢想,那得主公?更以為雖所參在無夢想,而實不在此悟之類,各各遊思,未能悉舉,此皆落說道理一邊。次則既無夢想,誰求相見?或謂心本不動,則夢與無夢不二,或謂夢與無夢皆幻,其非幻者是真,種種說心說性,總是說道理窠臼所收,都不知有悟門。

或當參情緊急,忽覺得本心如紅日當空,或如孤燈獨照,或大彌虗空,或密入無間,或金光閃爍,或闇然空寂,或見大地平沈,或見佛菩薩像,或覺得本心非青黃非大小,種種一切影事,認為本心,豈知皆是認光影邊所收,亦復不是悟門,非本心也。大慧云:『默照邪禪,自不證悟,而以悟為建立為接引之詞,以悟為落第二頭,為枝葉邊事;自既不曾有證悟處,亦不信他有證悟者,一味以空寂頑然無知,為威音那畔空劫已前事,遇善知識與說本分話,反以為非。此即說道理、認光影之輩,絕此二途,死抱話頭,不使有第二念分岐,一切時單提此『無夢想主公』一句,結成疑團,打又打不破,捨又捨不得,正是得力時,切勿放鬆改轍,這便是吞栗棘蓬,跳金剛圈,銅牆鐵壁。忽然㘞地一聲,不覺死中得活,慶快平生,便能與從上佛祖把手並肩,同一鼻孔出氣。」

有問:吾人舉話頭時,是否純粹在心內,不可以開口出聲?答:偶爾要出聲,以調暢氣血。智徹《禪宗決疑集》卷1云:「舉話頭時,或出聲、不出聲皆可,但不得太急,又不得太緩,如擊鐘磬一般,勻調擊之,聲則和順。只貴話頭上疑情得力、不得力處取用,切不可信人說不要開口舉話頭,若信此語,閉口禁聲,後必有患也。余親見兄弟家默默無言者,後來多得吐紅之疾,詢問其由,他謂善知識不說開口舉話頭,余痛與他說,此患正是氣傷於心。心為血之主,心不能主,氣血妄行,須要調理氣息,血脈舒暢,四大安和,道則隆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