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唯識論討論 - 第二章第一節第三項第三目 實我若無,云何得有憶、識、誦、習、恩、怨等事


實我若無,云何得有憶、識、誦、習、恩、怨等事?

窺基:自此以下是第五段,假設外徵,釋諸妨難,其中有三問答。此即假設外人徵難之第一問,此問難云:「若無實我,誰能記憶曾經歷事,亦能了知一切境界,誦持經書,溫習文史,恩濟於彼,怨害於此,貪愛好財,瞋怒個物,及作種種事業?」

所執實我,既常無變,後應如前,是事非有。

窺基:論主回答,所執實我若是常者,應可立量破云:「汝之實我,後起受用時,亦應不起用,以前與後體無別故,猶如前時。」

前應如後,是事非無,以後與前體無別故。

窺基:論主續立量云:「汝之實我,前無受用事時,應有受用事,即後體故,如後位時。」

若謂我用,前後變易,非我體者,理亦不然。

窺基:此說外人所救非理。

願施:外人以「前後變易者是我用,非是我體」為救。

用不離體,應常有故,體不離用,應非常故。

窺基:此顯彼救何以非理。此中以體、用二相例,立二比,第一量云:「用應常有,許不離體故,如體。」第二量云:「體應非常有,許不離用故,如用。」外人計體不離於用,故得作為此比量因。

然諸有情,各有本識,一類相續,任持種子,與一切法,更互為因,熏習力故,得有如是憶、識等事,故所設難,於汝有失,非於我宗。

窺基:論主解釋,一切有情各自之第八識,皆是一類相續,任持種子,與一切法更互為因,是故由宿昔熏習力,而有憶、識等事發生,故所設難,於我無失。此中「更互為因」等言,義顯前法已熏成種在本識中,後從本識,此諸種子生諸識等,起諸憶念等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