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師地論註釋 - 卷五十二註釋


1、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若此六識為彼六識為等無間緣者,此言總也。應言意識望六識,六識望六識,六識望意識,為等無間緣。今勘唯識第四護法正義,八識各唯自類為開導依,通此論文言總意別。」

2、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問:愛非愛果與異熟果有何別異,須重明耶?解云,即以善惡業別感六識中苦樂,名愛非愛果,後感賴耶捨受,名異熟果。」
3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因緣一種望所生法,能為生因等者,此能生因,如菩薩地第三十八云,牽引、生起是因緣。第五卷復言,生起是因緣,能生因攝,非牽引因十二緣生。第十卷云,此十二緣相望,俱依增上所生引發、生起、牽引說,故無因緣。」

4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論云答:由能執持諸五識身所不行義,世尊假說為法等者,若有體法,唯在現在,體是有故,名真實法。若過去、未來,體非實有,然能持自無體,令五識不行,令意識轉,假說名法。此豈是法故令法處攝?前引經中但有法量,而無處字,假說無為法,非謂法故便法處攝,而言遂有體。應立量云:如我所言過、未無法,亦應名法,有所持故,如現在法應成意緣。過、未等無體之法,意識應緣,以是法故,如有體法。答:由彼意識亦緣去來識為境界,世現可得等者,此世間相違。過未之識,十八界攝,意緣之時,非法處收,但是當曾六識界攝。緣過未世亦爾,雖假說名法,非法處收。緣空花等心,亦起此境,亦非法處收,亦得假名緣法起意。應立量云:去來二世意所緣境諸色等法,非法處收,緣去來世識故,以意識之所行故,如去來世所緣六識。」

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設作是說,便應違害自悉彈多者,若汝說意,但緣有法,不緣無者,便違自宗意緣一切,此違宗失。悉彈多,此云宗;一釋,此云教。又不應言下,違失也。」

5、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第一言論者,景云,此我無性非為無為所攝,故菩薩地云:有為無為名為有,非我我所名無有。言有共相觀識非不緣彼境界而轉者,明此無我義,通名共觀心緣,故知意識緣無,得生此無我觀。若聞、思作,即是比量。修慧心中有其二說,一解,欲入觀前,方便聞、思心中作無我,是其共相,正是比量;正入修慧觀無我時,是其現量,現量一一別證諸法無我而言共者,從方便為名。二解,修慧正證無我,實是別證自相境界,但以諸法無我相似,所以名共。基云,此無我本質無,如正智,即緣彼無顯得真如,如加行智,即亦有影像。當心據本名無,影像言有,今以本質破外人。若影像,是依他性,是何性攝?答:不相應中法同分攝。此乃與心同種,心之相分義,名法同分,非謂乃言緣無我境。直照本質,更不變生,即是無法攝,應同前解。言共相觀者,此就加行道語,或真如,諸法共故名共,非能緣之心依共,又後得智上作此觀,故名共相。」

6、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第二言論中,景云,緣施設飲食、軍林無性為境,一一別知自相境也。基云,言自相觀者,非自相共相中自相,此是總言共中說自,自者自體相,即飲食自相,非如五識一一證知名自相。」
7、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第五言論中云,於未來行非不隨觀生滅者,泰云,此亦隨觀心相分有生死相,顯無有所以之生滅,故亦是緣無生心也。若緣當有生滅者,即是緣有生心也。基云,此中本質亦無,故今時破,非大乘人心影像中自不變為生滅等相。應立量云:過去未來應無有生,現在不收故,如兔角等。去來二世必不有滅,以無生故,如龜毛等。」

8、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52云:「於行相續展轉不斷者,此中行言,謂異熟識。於異熟識彼種子體自類相續,乃至未已受果展轉不斷故。」
9、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大自在是第四定大自在,自性是數論自性也,丈夫是勝論等神我也。」
10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論云不應由彼去來之性說言是有者,其過未法體,小乘既今現有,不應說言去來,去來之性當曾有故,不應以去來之性說今現有也。」

11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論云復次云何應知生、老、住、無常等以下,明二十四不相應,此中但有二十二,除不和合及方。」
12、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52云:「由有因故,諸行非本者,謂彼諸行,非無因生,是名有因;即由此義,非自然有,說名非本。」
13、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言住異俱生所顯者,以於生相義說住異,但觀生時即觀住異。又觀生滅能起厭離等,此文分明但說生、滅二相是無常相,加於住異,名有為相。」

14、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52云:「最初入胎等者,意地中說四種入胎。一、正知而入,不正知住出;二、正知入住,不正知而出;三、俱能正知;四、俱不正知。初謂輪王,二謂獨覺,三謂菩薩,四謂所餘有情(陵本二卷)。當知此依四句分別,次第宣說。今於此中,由勝劣別說三種生故,與意地次第不同。此說最初,即彼第四,謂所餘有情名下劣生。此說中二,即彼初二,謂輪王、獨覺名處中生。此說最後,即彼第三,謂菩薩名勝妙生。」

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論解生差別中劣中勝生云,復有差別,謂最初入胎等者。此第一謂輪王,入不顛倒故,中謂獨覺,入、住不倒故,後謂如來,三時不倒故。」
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最初入胎,名下劣生者,三時俱倒。中二入胎,名處中生者,於出、入時不倒,獨覺入、住不倒。最後入胎,名勝妙生者,三時不倒,所謂如來。」

15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此等生、老、死相,如緣起經廣說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52云:「此中衰變等乃至身壞等者,緣起經說:髮色衰變、皮膚緩皺、衰熟、損壞、身脊僂曲、黑黶間身、喘息奔急、形貌僂前、憑據杖策、惛昧、羸劣、損減、衰退、諸根耄熟、功用破壞、諸行朽故、其形腐敗,是名為老。如是一切,顯身老相。言身壞者,謂識離身。此位以前,皆身老攝。由此義故,說乃至言。」

16、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52云:「外器世間大劫量住者,意地中說:又此世間,二十中劫壞,二十中劫壞已空,二十中劫成,二十中劫成已住;如是八十中劫,假立為一大劫數(陵本二卷)。」
17、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52云:「若不變壞可愛眾具等者,可愛眾具或時離散,及增上位或時退失,是故說言散壞無常。此與壞滅無常、變易無常有別,是故宣說名不變壞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變易無常,謂可愛自境。散壞無常,被他侵奪等。」
18、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外道但於諸行一分厭離,不能究竟者,以於資緣雖生少欲,於有有具不能知足。」

19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論云得、獲、成就,謂若略說,生緣攝受增盛之因,說名為得者,此約種子未伏未斷,有生果功能,名增盛之因,立得,非已伏斷種子名得。故下文云若未為定伏及聖道伏,如善根種,邪見所伏,名成就,名得故。即彼伏斷已去,但名種子,不名為得。如對法三種成就云,若在欲界得色無色定,欲界種子亦名成就,亦名不成就,未永害隨眠故,對治所攝故。然成就有二義,一、體成就,若已離欲,以有體故,亦名成就;二、功能成就,如已離欲,無生果功能,名不成就。此中偏約生果功能,故不成就。據其體有,亦名成就,此據種子增勝語,如現行,亦名成就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論云若於引發緣中勢力自在等者,准此文,即於外法上亦假立成就。」

20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論云彼諸種子若未奢摩他所伏,乃至名為成就等者,此據功能不成就,非體,如前述,故對法云,若得無漏對治道,方名種子成就,得不成就,若生色界等,欲界亦名成就,亦名不成就。」
21、何以此論不立非得?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釋云:「其不成就性是何性?如何今有別非得?非得據一切非得盡,然今不立有何意也?一、為遮繁,論亦應立非同分及不流轉等,故略不論。又即得中攝,如不成就起,俱必有得,得無此非得即所得,所以不說。」

22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命根,法師云,唯於阿賴耶上立,唯是總報。違顯揚文,彼言六處住時決定故。如對法抄,何故不立小命根?與大命根為根,如四相等,今大乘不立亦無妨。對法約眾同分上立,故知通總別報。先業所引言,唯是異熟,不得通長養、等流上。若於眾同分立言,亦似通長養,然亦言先業,故唯報。又不然,唯是心上立,即六識異熟生心能持六處上立,亦無妨。餘如對法。」

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52云:「若諸異生住最後有者,此最後有,謂能趣入正性離生。義如聲聞地說(陵本二十一卷)。從是以後,證預流果,極七返有,是故亦名有邊際壽。」
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明自勢力轉中,既云阿羅漢等,故知前三果並得延命。三藏云,大乘道理,邊際勝定,通四靜慮,故四果聖皆得延命。」

23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眾同分,通長養、等流及異熟可知,通三性,如先已辨。」
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眾同分中,景云,界趣生三,體是異熟,餘通三性。漏及無漏,唯就眾同分立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52云:「屋宇衣服,是名覆蔽。飲食工巧,是名養命。」
24、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異生性者,景云,具縛見斷煩惱種子,假立異生性,以障初入聖故。道理見斷煩惱、業及異熟,並應建立異生性體,但以種子恒相續故,偏就建立。」

25、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或有領受和合,謂六處緣觸者,謂六處與觸為緣,觸觸對前境,亦名領受,名領受和合。或色等緣,或以色等六境與觸為緣。或作意等緣者,由作意等作緣生觸。或觸緣受者,次明彼觸緣及受作緣,生受,總名領受和合。領受和合謂六處緣者,觸是受緣,亦名領受。今明六處是觸緣故,即就六處假立領受之和合義,餘者例知。」

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52云:「或有清淨和合等者,此中清淨,謂涅槃法。彼和合緣,謂自及他二種圓滿。二圓滿中各復有五,別開為十,如是總別二種、十種,合說名十二種無雜集會。由是釋言,謂自他圓滿等,等取自圓滿中,善得人身,生於聖處,諸根無闕,勝處淨信,離諸業障五差別相;及他圓滿中,諸佛出世,說正法教,法教久住,法住隨轉,他所哀愍五差別相應知。如聲聞地別釋其相(陵本二十一卷)。」

26、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自性施設、自相施設等者,景云,非是自共門自相,似諸法自相,性離名言不可說故。今言自相者,但是諸法自性差別門中自性,即是總說諸法自體,故名自相。由遍分別,為隨言說,唯建立想者,由起語心,故遍分別諸法體相,故起言說。起言說時,即就言說假建立名,名由想生,從因稱想。基云,即體一物,對而緣故,有自性、相二別。自性者體,相者狀也,即諸法體狀義。」

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於所詮義略中廣者,文非正詮,但助名句令成詮表,遠有餘義,漸少名略。名但詮體,名中。句詮體義,用盡名廣,以句起時必帶名、文,故說句能詮表事廣。」

27、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或有自在勢力流轉,謂被損種子現行諸法者,種雖被損,自在餘勢,猶起現行。」

28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論云云何相應?謂彼彼諸法,為等言說者,謂能詮言說與所詮彼法相似,名等,此通在一切言說。等建立,謂不待言諸因緣建立果法。等開,謂顯示深密法要,能詮稱所詮。等從言說,乃至開解,以能詮稱所目,故曰相應。又彼彼諸法相似名等,相似相順故,故曰相應。又等義是相應義,如善因得樂果,平等相稱此前二解,而起言說,故曰相應。又為等言說者,能詮稱所自相應。等建立者,所詮自相順相應。前二並世間。為等開解者,即出世間,法相順故,言諸勝方便故。四道理,觀待,如色待識;作用,謂眼能見色等;證成,謂以比量證成所立;法爾道理,如十二因緣等。」

29、八位者,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卷2云:「云何八位?謂處胎位、出生位、嬰孩位、童子位、少年位、中年位、老年位、耄熟位。」

30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論云復次種子,云何非析諸行別有實物名為種子,亦非餘處者,備師及景師云,此明種子與行果不一異,非析別有者,是不一,謂即功能,功能非現行,若析諸行為種子,種子體即行故。亦非餘處者,是不異,謂即行功能,非離行外餘所調然有體。然即諸行如是種姓、如是等生者,備師云,此明六七識與種子不一異。如是安布,名為種子,亦名為果者,備師云,此明本識與種不一異。景師云,從然即諸行如是種性下,此釋成上義。太師云,上來總明本識中藏種子,與本識無別體,相望為不一異。言諸行不一異者,此隨轉理門。以下釋一明文,釋成別義。今解稍別,此並望現行、種為論,亦非餘處以上,釋種子與行不異,然即諸行者下,明種子與行不一。何以故下,釋成上義。譬如穀、麥等物以下,法師云,此中意者,謂如一麥芽,望後葉名種,從前種生名果,即以莖為葉種子,亦為前種果。今解,從譬如以下,至亦非餘處,明穀、麥等,從芽、莖以為種子生,與莖等為果不一異。然諸大種如是種姓、如是等生下,明此麥穀從水土緣力,後生莖果時不一異。」

31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損伏善種中第一句,勤而不利煩惱。第二句,利而不勤。第三句,斷善者。第四,前卷末云非助伴損伏,即無學入無餘時善種。此第四,種無體名損善種,前二令善種無勢力,名損,非全不生,第三句,現行全不生,種無功力名損,得不成就,非一切體得亦無,如前得中辨。第二句中,見執著邪見者,此是見取,多習邪見,此是邪見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52云:「如前已說是第四損伏者,謂如前說:若聖弟子將入無餘依涅槃界時,所有一切善及無記諸法種子,皆被損害,乃至廣說應知(陵本五十一卷)。」

32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九品種子中,若新熏,如何言若住本性名下品者?解云,此亦無始曾熏,然更近不起現行,此舊種名下品,復熏已後,從下轉名中上等。本有種子,一切三品皆舊,何故至修練等已名中品者?此三品種子,本皆自有,然此中約一品種子上義,說熏不熏等有三品,其體是一等,非三品種子。轉下成中,此名轉滅,一種子故。又轉齊無妨,此本有三品舊先有,復熏練已,轉下品齊中品,故佛身中一切皆等,無上中下三品種子。此中據轉齊,三品各別,非一品轉成三位。新舊二師義。」

33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論云一切諸法遍計自性等者,此三性心,有漏故,皆名遍計,即五法中分別,證二空理故,如前已會。是實有物,是世俗有者,望遍計所執無體,此是依他有體,故言實,不如圓成實性,名世俗有。望彼諸法,不可定說異不異相等者,此有三望,一、以種望本識,二、以種望現行,三、以種望能熏,皆是不一異。然似真如,真如第一義諦,雖世俗諦別,然不一異齊,故以為喻。今取能熏望種,彼氣分故,及所生現行果不一異,為勝。遍行麤重者,遍計種故,名為遍行,種子,漏所隨縛,剛礦故名麤重。又麤重種子,遍與諸法為因,名曰遍行。顯揚十五,此麤重是行苦,故名遍行。此等文別說種子體性所在處,故言安立種子。前理明不異不一,又前隨轉理門,在六識等行;今約真實理門,故言安立於本識。」

34、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諸出世間法,從真如所緣種子等者,景、備云,若依勝軍不立本有無漏種子家,消釋此文有二,一解,諸佛菩薩由證真如,展轉流出十二部經,流行在世,見道已前順解脫分、順決擇分,緣彼經教作所緣緣生,從本為名,名從真如所緣緣生。二解,初地出世聖道,一、從世第一法順決擇善為增上緣、等無間緣生,二、從真如所緣緣生。若依護月、護法消文,亦有二釋,一云,本有無漏種子為增上緣,真如為所緣緣故,順解脫分等善根得生。二云,以本有無漏種子為因緣,解脫分等為增上緣,世第一法為等無間緣,真如為所緣緣故,初地出世間法得生;論從後緣說故,云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生。」

  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若護法菩薩,與護月同,然是解脫分位更生無漏種子。至見道從正見,此親生本有種為增上緣。景師助云,更為護法等釋,以真如為所緣者,自種子生,故言真如所緣緣生,其四緣具足。若自相傳及太師云,如勝軍師,新熏無漏種,初地方有,或不從因緣生,當於此時,以真如為所緣故生。又用世第一法為因緣生,同前。如護月論師,云本無漏種,非今方有,其真如亦是本有,無漏之種性緣真如,真如所緣緣攝,見道正見用本種生,故言真如所緣緣種生。如護法菩薩,本無漏種,如護月師,要更新生無漏種子,方得正智新起;新熏舊種,若生果時,皆能緣如,即種性有,以真如為所緣緣故,從此種生故,言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。又若無新熏,舊種必無生果,今說新熏者,就勝而說,故言真如所緣緣種子生。」

35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3云:「論云由有障無障差別故者,勝軍既無舊種,約障以辨三乘,即以此文為正。護月、護法本種雖有,今約障說,非舊種無,假設有種障不可斷,名無種性,何況法爾力故,有種無種為緣而障,可斷不可斷別,今約障說,義亦無過。皆以果時所趣因中障不得者,故約障說。以無漏種隱,以法爾故不說,從障而論。」

《瑜伽論記》卷13云:「問: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,乃至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者,此外難也。難意,若出世法別有真如所緣緣種子生者,一切有情皆是真如為所緣緣,則應皆有緣如種子,云何建立有般涅槃、不般涅槃?下約有障、無障顯彼身中出世種子有成、不成,故五姓別。言當知由轉依力所任持故者,三乘見道,轉凡成聖,名為轉依,轉依即是真如,真如為緣,任持出世諸無漏行,相續隨轉。三藏云,八卷楞伽第二卷辨五種性,三乘定性為前三人,四、不定性,五、一闡提。闡提有二,一、菩薩闡提,畢竟無成佛義;二、斷善闡提,若遇勝緣必得成佛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