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法苑義林章註釋 - 大種造色章註釋


1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54:「墮法處色亦有二種,謂實有、假有。若有威德定所行境,猶如變化,彼果彼境及彼相應識等境色,是實物有。若律儀色、不律儀色,皆是假有。」
2、生等五因者,即是生、依、立、持、養五因。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卷7:「大於所造能為五因。何等為五?謂生、依、立、持、養別故。如是五因,但是能作因之差別。從彼起故,說為生因。生已隨逐大種轉故,如依師等,說為依因。能任持故,如壁持畫,說為立因。不斷因故,說為持因。增長因故,說為養因。如是則顯大與所造為起、變、持、住、長因性。」

3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66:「問:如四大種,由自種子方得生起,造色亦爾,何故說言諸所造色,大種所造?答:若諸色根及心中有諸大種種子隨逐,即有造色種子隨逐。若諸大種所有種子能生果時,爾時必定能隨逐彼造色種子亦生自果。故說造色,大種所造。」
4、此隨所遊、所防名色者,意謂此是隨思所遊履、隨思種所防惡戒故而生,名之為色。所遊者,即是所緣、所引發義。假說大造者,此章自釋:遠防自身曾有惡戒,即從過去大造今色。

5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54:「又離輪外所發光明,所餘大種及與香等皆不可得。」
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離光中何故無香、味?解云,香、味輕故,光中即無,色及熱觸重故,光中亦有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54云:「又離輪外所發光明等者,日輪光明離日輪有,名離輪外所發光明。當知此中,唯有火大及色、觸相,所餘大種及與香等皆不可得。」

6、此意,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若依大乘,於現思上假立表戒,於思種上立無表戒。此問意者,一切所有表、無表戒皆依思立,若受戒者,常時善心無餘心者,即於思上假立表戒,於思種上立無表戒;若或時惡心、無記心,或復無心,爾時既無表業,現思表業為依,無表方起,表業既廢,後時無表如何相續?」

7、此師之意,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別脫無表,後相續時,所依猶有,故依身大以造無表。既於依身立表戒名,是故表業猶不變異,由此所發別脫無表亦相續生。」
8、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所發身、語是思所遊,故名所遊,身、口七非是戒所防,故名所防。即隨所遊、所防,名戒為色,亦隨彼大,假名為造。」
9、此意,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由遠分對治力,令彼發起犯戒煩惱所有種子轉更衰損,遠防自身曾有惡戒,即從過去大造今色,以義名造,曾有類故。」

10、等量者,謂質量齊等。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2云:「持因中,由隨大種等量不壞者,亦依同聚四所造義,擊質發聲大質故,或五境附質,皆等質量,疎遠已去,方大於質。」文中「同聚四所造義」,謂同聚所造色、香、味、觸四塵義。此意,論言「隨大種等量不壞」者,是依色等四塵而說。何以除聲?即以下一句「擊質發聲大質故」解釋,意謂聲大之質,是由擊大種質所發,故非是隨大種等量不壞。

11、此謂,或彼《瑜伽》所云飲食等,是長養大種及造色、心、心所等一切法通因,此《對法論》所說大種,唯是能養造色別因。
12、藉二養者,謂大種為養因,飲食等為養緣,憑藉此二種養。

13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4:「論云:諸說種生,何緣說大種造於色耶?答:由彼變異而變異故,彼所建立及任持故。此之三義,如下生、依、立、持、養五義中配之。此中變異,含生因、依因、養因三種,即先大種生為生因,後隨其業則是依因,勝定力是養因中一分可知。餘建立是建立因,任持是任持因。」
14、十因者,謂隨說因、觀待因、牽引因、生起因、攝受因、引發因、定異因、同事因、相違因、不相違因。六因者,謂能作因、同類因、俱有因、相應因、遍行因、異熟因。

15、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一、牽引因者,即依第三習氣依處以立此因,謂內外種子未成熟位,即漏、無漏內外種子未被潤時,俱能牽引遠自果故。二、生起因,即依第四有潤種子依處以立此因,謂內外種子已成熟位,即前種子已被潤時,但能生起近自果故。」
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1:「章,外穀、麥等望牙等者,牙色約次,因等約潤、未潤分生、引也。即等麥中所有四大,望自麥色,亦為穀等因,麥色亦有所造色故,餘者准知。」

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穀種子等,未潤以前,名牽引因,若潤以去,名生起因;水、土、人功等相助,名攝受因;因種生莖等以去,名引發因;若麥定生麥,不生豆等,名定異因;始從觀待終至定異因,招一事果,名同事因;霜、雪等於禾,名相違因,於生、住等不相障礙,名不相違因。」

16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1:「章,三、攝受因至攝受故者,非是士夫之士用、即俱無間等士用也。」
17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1:「章,四、引發因者,即能造所造色也,或同時或異時引俱得。」

18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1:「章,引彼同類及自性故者,乃能造所造俱是色,故名同類。能造彼所造觸故,名引自性,同名觸故。前通五廣,後望別約。有云,但是無記性,非是同能造也,以與所造別故,自性即是引自同類能也。此理不然,今說能造與所造為因,能造引能造豈得言與所造為因耶?」

19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1:「章,律不律儀至為此二故者,即律儀等無表之色,與彼所招異熟等中所有四大而為因也。此即無表潤位分別生、引也。」
20、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大望造色皆非六因者,大種、造色皆現行法,現現相依,皆非因緣,故依因緣辨六因中,大望造色皆非因緣。造望大種為異熟因者,且如所造善惡無表業,能感彼無記大種果,故依因緣辨六因中,造望大種現為異熟因。此異熟因,通感當、現真假異熟。」

21、《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》卷4:「增益者,謂前際修習善、不善、無記法故,能令後際善等諸法展轉增勝,後後生起。前際修習者,謂先所數習現行義。後際展轉增勝,後後生起者,謂由彼長養諸種子故,於未來世即彼種類增勝而生。如是諸法能為相似增長因故,立同類因。」
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凡同類因,有其三類,一、種現相生,二、種種相生,三、現現相生。彼對法論,約種生現說同類因,故云『引後果生』,後果者,即現行果,非謂後念種望前念種名果。今此章中大望造色有同類因者,亦依現行相望而說,非種望種。」

22、《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》卷4:「助伴者,謂諸法共有而生,必無缺減,如四大種及所造色,隨其所應,非一切聚定有四大及色等所造,若於是處有爾所量,此必俱生互不相離。」
23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1:「章,非是同得一果義故者,不同小乘同得一果名俱有因,具如彼說:大小四相為俱有因,同得一果。今者但與俱法為因,非必要須同得果也。」
24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1:「能作因寬,依能作因成六因。」

25、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定俱戒者,唯取有漏定俱戒,不取無漏定俱戒,無漏不感異熟果故。」
26、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同類因有二,一、因緣攝,如種望現、種望種等;二、非因緣攝,如現望現等。造望大種有同類因者,現現相望為同類因也。言如引發故者,以同類因得等流果有其二種,一、生起因所攝同類因得等流果,二、引發因所攝同類因得等流果;今標後引發因中得等流果同類因,故云引發因。無餘可知者,非心心所,無相應因,非煩惱性故,無遍行因。」

27、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此上所說因造、緣造,依總相說,餘別相門,繁故釋略,依有無漏及十二處等者,即是略也。略標四門,辨因緣多少也,一、有漏無漏門,大、造俱通有漏無漏。二、三科分別門,大種、造色雖通三科,於十二處其用多顯,故偏舉之。十二處中,大種唯在觸處、法處,造色通於十一處有,唯除意處。三、三性分別門,無漏大種一切唯善,有漏大種唯無記性,造色實者唯無記性,假通三性。四、三界分別門,大種、造色唯在欲、色,非無色界,約九地說,五地所繫,謂欲界及四靜慮。

綺互相望等者,十二處中,若隨所造論能造大,總有十一,謂眼處所依大種乃至法處,唯除意處,非所造故。眼處大種望眼處大,為二因一緣,言二因者,俱有因、同類因,俱生互相望為俱有因,前生與後生為同類因;言一緣者,增上緣也,謂不礙生及唯無障。若眼處大望餘處大,但一增上,如前應知,乃至法處大種望法處大,為一增上,望餘大種,但一增上,如前應知。如眼處大望眼處大,及耳等大辨因緣多少,如是餘處大種望餘處大,皆亦如是。此即以大望大辨因緣也。所造望所造謂三因一緣,言三因者,俱有、同類、異熟三因;言一緣者,增上緣也。十二處中互相望說,准前如理應思。」

28、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言長養類者,由彼食等長養緣故,令彼色、心體相增盛,通名長養,後依前起,名長養流。言等流流者,上流是流類,前後相似流類云等流,次下流是流轉義。」
29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1:「如青等色變為黃等,名為變異,其法處色亦有此義,故有後三。有云,無異熟、變異,意取變壞名為變異者,此不必然,文中但言除異熟。」

30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1:「章,內外聚中,隨應或有三、二、一等者,此意說云,內、外中,或具三造,或二造、一造等也,異熟等三也。」
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內外聚中,隨應或有三、二、一類大種造色者,若扶根塵等,具有三類;若五根色等,唯有二類,無本性等流;若善惡假身語業色及外器等,唯等流流,無餘異熟等;若外器等有定長養者,亦可通長養。如是隨應,內外諸色具三、二、一類。」

31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1:「章,極略、極迴至及離質造者,極逈離質,極略即質。章,遍計亦爾者,即所緣大造也。」
32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卷3:「準顯揚論云:『律儀色依不現行法建立色性,不律儀色依現行法建立色性。』此意總說,表與無表律儀,皆依所防身、語以假名色,即顯三界別脫定戒、無漏色等,皆是能造欲界所防造惡身、語四大所造。設佛身無漏無表,無色定共,亦以過去欲界四大所造。既假疎遠名色,亦假疎遠名造,故不以所發名色,亦不以名造,以不定故,未必有所發身、語故。」

33、身根並色、香、味、觸四塵,合有五。
34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1:「章,離輪光至其多少者,此離輪光能所有五,所發四大以為能造,所造但色一也。」

35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66:「又於一向堅色聚中,唯有地界能作業用。若於欲界,亦有色、香、味界作業。於色界中,但有色界能作業用。餘水、火、風及與聲界,唯有種子之所隨逐,更待異緣方能作業。」
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色界繫除香、味下,是章家加釋文,非論文也。無色界色,隨所應有,說彼可得者,無色界中,無業果色,唯有定果色,此約現說,若約界說,業果大造,隨應皆有,故云:隨所應有,說彼可得。」

36、《法苑義鏡》卷5:「身在欲界,起上大種,必定力引,故名雜生。變欲界大,是自地變,故名純生。引彼色界四大起時,欲界自地純生大滅,色界定引雜生大起,欲界色疎,色界大種補在身內,如水入沙,處所不異,故非異住。」
37、阿拏者,極微,《大日經義釋演密鈔》卷3:「阿拏,此云極微,即是七微合成者,謂四方上下及於中間各一極微,名為七微。謂七極微互相觸著,不相離散,名為合成。」
阿拏色者,《成唯識論疏義演》卷2:「阿拏色者,意云七極微以上色。」
下言即一阿拏色中有八阿拏者,其八阿拏者,謂四大阿拏,及色、香、味、觸四阿拏。

38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1:「章,或眼身香味觸至同在一處者,約界、體而言也。眼身香味觸色,十八界中六界也;地者,約體也,是依因勝故,故偏說之。前之為十為九者,亦是界、體合說之也。意同他俱舍,一聚之中能造、所,雖復有多,並能為因,所為其果,以同類故,名一因、果。」
39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1:「章,又至不相離等者,且如香能造大與所造香,同一處住,名為同類。香能造大望於味、觸等,名為異類。」

40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1:「章,問至非長養者,此問意云,增長義邊名為長養,即此異熟亦增長時,應名長養。章,答至故非有彼者,此答意云,現在增長名為長養,由此長養能攝持故,能令異熟相續永絕、長養永絕。長養同外墎,異熟如內城,為此異熟不長養。問:現見從小至於大,如何異熟不名長養?答:現見以小至於大者,我先業力,非是現緣能令大,長養唯依現緣長故。」

41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54:「色蘊生時,誰為先首據其處所,依此處所餘色轉耶?當知大種先據處所,後餘造色依此處轉。唯諸大種於此處所現前障礙,所餘造色自相遍滿。當知由彼勢力任持,有所據礙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14釋云:「論云當知大種先據處所,後餘造色依此處轉者,此據能依所依門。業生招報時,起大種為所依故,俱時即有造色,造色是能依故,故云餘造色依此處轉,非異時也。如第一卷,初受生時,眼等根大,先有據處,造色依之而生。又如第二卷,要由大種種子造大種已,然後造色種子方能生色。與此文同。」

42、因俱聲者,《大乘義章》卷8:「次辨聲入,總唯一聲,或分為三,一者,因受四大之聲,眾生身大能生受心,名受四大,依斯發聲名為因受;二、因不受四大之聲,謂外四大所發之聲;三、因俱聲,所謂擊鼓、吹貝等聲,內外俱發,名曰因俱,廣則無量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