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尊說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到底佛性是什麼?《大般涅槃經》中世尊對於佛性,講解甚多,依末學的理解,佛性略分為二,一者因位佛性,二者果位佛性,唯如來佛性是果位佛性,餘皆因位佛性。如來佛性,具常、樂、我、淨、真、實、善七性,因位佛性則是有多差別,善根人與斷善根人不同,二乘人與菩薩不同,地前菩薩與地上菩薩不同,地上菩薩亦有差別。佛性又可略分為二,一、無為佛性,二、有為佛性。有為佛性易知,無為佛性者,包括佛果位上法身功德和解脫功德等,以及因位眾生自性涅槃和斷煩惱障所得解脫德等。佛果位上有為、無為佛性,因位眾生有為、無為佛性,讀者可自深思理解,此不贅述,但選三段經文作為參考,列舉於下。
一、《大般涅槃經》卷36云:「善男子!夫佛性者,不名一法,不名十法,不名百法,不名千法,不名萬法,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,一切善、不善、無記,盡名佛性。如來或時因中說果,果中說因,是名如來隨自意語。」由文可知,未成佛前,一切善、不善、無記之法,皆是因位佛性。
二、《大般涅槃經》卷35云:「如來十力,四無所畏,大慈大悲,三念處,首楞嚴等八萬億諸三昧門,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五智印等三萬五千諸三昧門,金剛定等四千二百諸三昧門,方便三昧無量無邊,如是等法,是佛佛性。如是佛性,則有七事,一、常,二、我,三、樂,四、淨,五、真,六、實,七、善,是名分別答。善男子!後身菩薩佛性有六,一、常,二、淨,三、真,四、實,五、善,六、少見,是名分別答。如汝先問斷善根人有佛性者,是人亦有如來佛性,亦有後身佛性,是二佛性障未來故,得名為無,畢竟得故,得名為有,是名分別答。如來佛性,非過去、非現在、非未來,後身佛性現在、未來,少可見故,得名現在,未具見故,名為未來。如來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,佛性因故,亦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果則不爾,有是三世,有非三世。後身菩薩,佛性因故,亦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果亦如是,是名分別答。九住菩薩佛性六種,一、常,二、善,三、真,四、實,五、淨,六、可見,佛性因故,亦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果亦如是,是名分別答。八住菩薩下至六住,佛性五事,一、真,二、實,三、淨,四、善,五、可見,佛性因故,亦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果亦如是,是名分別答。五住菩薩下至初住,佛性五事,一、真,二、實,三、淨,四、可見,五、善不善。善男子!是五種佛性、六種佛性、七種佛性,斷善根人必當得故,故得言有,是名分別答。」此中所言九住、八住、乃至初住者,是說第九住地、第八住地、乃至最初住地,皆是登地菩薩,非說十信、十住、十迴向位中十住位,由文中言六住菩薩上至佛地,其佛性皆唯善,即可得知是說聖位。
此經文中「果則不爾,有是三世,有非三世」者,《大般涅槃經疏》卷29釋云:「前文云,果性亦三世亦非三世。有人解云,應身果性是三世,法身果性非三世。」
《涅槃經會疏》卷32釋云:「若善五陰,猶是三世,若菩提果,則非三世。」
《能顯中邊慧日論》卷2釋云:「佛性因故,是過去現在未來,果則不爾,有是三世,有非三世。准此文意,因即福智,果通智斷,故因通三世,果世非世。」
三、《大般涅槃經》卷35云:「善男子!一切無明煩惱等結,悉是佛性。何以故?佛性因故,從無明、行及諸煩惱,得善五陰,是名佛性,從善五陰,乃至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故我於經中先說,眾生佛性如雜血乳,血者,即是無明、行等一切煩惱,乳者,即是善五陰也。是故我說,從諸煩惱及善五陰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如眾生身,皆從精血而得成就,佛性亦爾,須陀洹人,斯陀含人,斷少煩惱,佛性如乳,阿那含人,佛性如酪,阿羅漢人,猶如生酥,從辟支佛至十住菩薩,猶如熟酥,如來佛性,猶如醍醐。善男子!現在煩惱為作障故,令諸眾生不得覩見,如香山中有忍辱草,非一切牛皆能得食,佛性亦爾,是名分別答。迦葉菩薩白佛言:世尊!五種、六種、七種佛性,若未來有者,云何說言斷善根人有佛性耶?佛言:善男子!如諸眾生有過去業,因是業故,眾生現在得受果報;有未來業,以未生故,終不生果;有現在煩惱,若無煩惱,一切眾生應當了了現見佛性。是故,斷善根人,以現在世煩惱因緣,能斷善根,未來佛性力因緣故,還生善根。迦葉言:世尊!未來云何能生善根?善男子!猶如燈日,雖復未生,亦能破闇,未來之生能生眾生,未來佛性亦復如是,是名分別答。」
《大乘義章》卷1釋云:「言當、現者,若就凡說,因性在現,果性在當;若就佛論,果性在現,因性過去;語其理性,旨通當、現,體非當、現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