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唯識論討論 - 第四章第二節第三項第三目 此二見道與六現觀之相攝


此二見道,與六現觀相攝云何?

窺基:此問真、相見道與六現觀之相攝。對法、顯揚、瑜伽、攝論所說現觀各別,今此是以瑜伽論第七十一卷中所說六現觀為論。

願施:六現觀者,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1云:「問:思現觀,何自性?答:上品思所成慧為自性,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。問:信現觀,何自性?答:緣三寶境上品世間、出世間清淨信為自性,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。問:戒現觀,何自性?答:聖所愛身、語業為自性,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。問:現觀智諦現觀,何自性?答:緣非安立諦境慧為自性,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。問:現觀邊智諦現觀,何自性?答:緣安立諦境慧為自性,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。問:究竟現觀,何自性?答:盡、無生智等為自性,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。」

六現觀者,一、思現觀,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。

窺基:此中「現」者,是說現前。觀此現境,明了現前,故名「現觀」。言「最上品」者,以下、中二品劣故,故非謂彼。言「喜受相應」者,以喜別有明利分別俱故,捨受即非,唯可與下、中品思俱,上品思慧必不俱故,又瑜伽論第七十一卷說,初現觀唯與喜受相應故。思所成慧,即是因於思而所成之慧。此思現觀,是以上品思所成慧為體,同於顯揚論及瑜伽論第七十一卷所說,然彼論亦云「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」,於下五現觀之體性,並作是說

願施: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1云:「問:此諸現觀,幾喜俱行,幾樂俱行,幾捨俱行?答:初唯喜俱行,餘通喜、樂、捨俱行。」

此能觀察諸法共相,引生煖等。加行道中觀察諸法,此用最猛,偏立現觀,煖等不能廣分別法,又未證理,故非現觀。

窺基:煖等善根是色界繫,此思現觀,能夠觀察諸法共相,引生煖等,思能引生修故。此能觀察一切行無常等,一切法相如等,故是最勝,名觀共相。不言觀自相者,以彼自相觀是下、中品思攝故,下、中品思未能廣緣法故,雖真如亦是諸法自相,然未證之時但是共相故。於見道前,此之觀察,功用最猛,故偏說為現觀,「猛」者,利、勝之義。種種思惟、種種觀察,名廣分別。煖等不能廣分別法,但觀所取無等,故不如思,不立現觀。其見道等,雖亦不能廣分別法,然以緣真理故,立為現觀,此煖等不同於彼,未證真理故,所以不立現觀。瑜伽論第七十一卷說,四善根非諸現觀攝,是現觀等流攝。

願施:何故善根能廣分別法?

窺基:煖、二位,唯觀所取,忍位三品,下忍唯印所取,中忍唯觀能取,上忍唯印能取,世第一法,雖復雙印所取、能取,然而時促,又非證真,故說善根,能廣分別法,非是現觀。思能思惟種種,觀察種種,所以名廣分別。

願施:《成唯識論疏義演》卷12云:「論言加行道中觀察諸法者,此文約前資糧道亦名加行道故,論云『非前資糧無加行』,故云此文不約四善根名加行道也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1云:「問:無邊際智及順決擇分善根,何現觀攝?答:非諸現觀攝,當知是現觀等流。」此中「順決擇分善根」,即煖等四善根。

二、信現觀,謂緣三寶世、出世間決定淨信,此助現觀,令不退轉,立現觀名。

窺基:「信」者,亦是說上品清淨信,通漏、無漏。「現觀」者,即是慧。現觀諸法,以此信助現觀,令不退轉,故此信亦名為現觀。

三、戒現觀,謂無漏戒,除破戒垢,令觀增明,亦名現觀。

窺基:戒現觀者,即道共戒,前第一卷中已辨明,餘文可知。

四、現觀智諦現觀,謂一切種緣非安立根本、後得無分別智。

窺基:不論在何位,但緣非安立諦之無分別智,皆此現觀,即通根本、後得二智皆是此攝,故論言「一切種」。瑜伽論第七十一卷說此現觀,緣非安立諦境慧為自性。又瑜伽論第五十五卷說,三心見道等是此現觀,即明此現觀是一切見、修道中根本、後得無分別智。

五、現觀邊智諦現觀,謂現觀智諦現觀後,諸緣安立世、出世智。

窺基:此現觀通有漏、無漏一切見、修道中緣安立諦智。瑜伽論第七十一卷說此現觀,緣安立諦境慧為自性

六、究竟現觀,謂盡智等究竟位智。

窺基:究竟現觀,是究竟位中盡智等所有諸智,即通十智,此皆無漏。瑜伽論第七十一卷說此現觀,盡、無生智等為自性,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。又瑜伽論第六十九卷說,無學十智皆是無漏。

願施:十智,即是苦智、集智、滅智、道智、法智、類智、世俗智、他心智、盡智、無生智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69云:「世俗智,或善,或不善,或無記,或有漏,或無漏,唯是世間。無漏者,謂於已斷一切無學身中可得,此及所餘,總名俗智,亦唯世間。當知所餘,法、類智等,是出世間,亦唯無漏。盡、無生智,當知唯於漏盡中生,若不分別盡及無生,謂我已得諸漏永盡,我未來苦不復當生者,唯是無漏,唯出世間,若作如是分別者,唯是無漏世、出世間世俗智攝,是未曾得,是阿羅漢相續中生。他心智,唯是世間,若在異生及有學相續中者,是有漏,若無學相續中者,是無漏。

此真見道,攝彼第四現觀少分。此相見道,攝彼第四、第五少分。彼第二、三,雖此俱起,而非自性,故不相攝。

窺基:此明真、相見道與六現觀之相攝。其真見道,攝彼第四現觀少分,第四現觀之中,亦有相見道緣非安立諦故,相見道亦通修道等故。其相見道,攝第四、第五現觀少分,第四現觀亦攝真見道故,第五現觀亦通見、修道故。餘文可知。

願施:彼第二信現觀及第三戒現觀,雖然得與見道俱起,而皆非以慧為自性,是故不與見道相攝。
《成唯識論觀心法要》卷9云:「真見道,即第四現觀之根本智,故云少分也。相見道有二,若觀非安立諦三品心,即第四現觀之後得智攝,故云少分。若緣安立諦十六心,即第五現觀攝,然第五現觀,通於見道、修道,此唯見道,故亦云少分也。」

菩薩得此二見道時,生如來家。

窺基:自此以下是第四,解釋菩薩得見道時之入地功德。無性《攝大乘論釋》卷6云:「生如來家者,謂佛法界,名如來家,於此證會,故名為生,於此所緣,勝智生故,轉先所依,生餘依故,紹繼佛種,令不斷絕,如餘續生、餘眾同分,所生、能生相續不斷,託所生家如是般若波羅蜜多,證佛法界,名於中生,名真佛子。由此般若波羅蜜多,於佛法界能正作證,樹自相續,自在現前,故名為生。」

住極喜地。

窺基:於十地中住極喜地。此極喜地,下文當釋

善達法界,得諸平等。

窺基:言「善達法界」者,無性《攝大乘論釋》卷6釋云:「善達法界者,於此法界深作證故。」言「得諸平等」者,佛地經論說得十平等,攝論亦云得一切有情、一切菩薩、一切如來三種平等心性。

願施:《攝大乘論本》卷2云:「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,悟入所知相,悟入此故,入極喜地,善達法界,生如來家,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,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,得一切佛平等心性,此即名為菩薩見道。」無性《攝大乘論釋》卷6釋云:「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,遍見一切等無我故,如有說言『一切諸法皆如來藏』如是等。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者,得彼意樂平等性故。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,得彼法身平等性故。」

常生諸佛大集會中。

窺基:即是常生在他受用土中,如梵網經、十地經說。

於多百門已得自在。

窺基:此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卷47說:「一剎那頃瞬息須臾,能證菩薩百三摩地。以淨天眼,能於種種諸佛國土見百如來,又即於彼變化住持、菩薩住持,皆能解了。以神通力,動百世界,身亦能往。放大光明,周匝遍照,普令他見,化為百類,成熟百種所化有情。若欲留命,能住百劫。於前、後際各百劫事,智見能入蘊界處等諸法門中。於百法門,能正思擇。化作百身,身身皆能現百菩薩,眷屬圍繞。」即於十事,有百自在,名多百門。

自知不久證大菩提,能盡未來利樂一切。

窺基:菩薩既證真如,便自知不久將證大菩提(此為自利),能盡未來利樂一切有情(此是利他)此極喜地諸功德相,如十地經論第三卷,及瑜伽論第四十七、四十八、四十九卷等廣說。

願施:入地菩薩云何自知不久證大菩提?

窺基:《瑜伽師地論》卷69云:「又能了知我今已證得預流果。」預流果尚能自知,何況此入地菩薩,如何不能自知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