窺基:自此以下是第二,辨明十因與二因相攝所以。於中有二師解,初解與古來諸師所釋大異,第二解則大同。初師解中有二,先引瑜伽論菩薩地之文,後引有尋等地之文。此文即是引述菩薩地文,謂二因中,能生因是親因,方便因是疎因。
願施:《瑜伽師地論》卷38云:「此一切因,二因所攝,一、能生因,二、方便因。當知此中牽引種子、生起種子,名能生因,所餘諸因,名方便因。」
窺基:第一師解釋云,菩薩地中所說能生因,即是牽引、生起、引發、定異、同事、不相違六因中因緣種子。此因緣種,即牽引因、生起因中,除業習氣及外無記因,彼非因緣故。何以得知生起因中有業種?有文為證,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0云:「問:何故諸支相望無因緣耶?答:因緣者,自體種子緣所顯故。問:若諸支相望無因緣者,何故說言依因果體性建立緣起耶?答:依增上緣所攝引發因、牽引因、生起因故,說名為因。」故知生起因中,亦有非因緣種。又依理准知,既然牽引因中未潤種子,攝含業種,何故已潤業種非生起因攝?以上已說明牽引因、生起因。引發因中,即是取種引自種、種引現行為因緣者,除現引種、現引現行、引現行之異性種、及引證涅槃等,彼非因緣故。定異因中,亦是唯取為因緣者,除引自乘果及異熟、增上、等流果非因緣者。或可亦取現能熏種為因緣者,則此於引發、定異二因中,亦是能生因攝。其同事、不相違二因,攝前因為自體故,即取前因中為因緣者。此意即是,總合六因中諸因緣種,未潤已前,亦未成就,皆名牽引種子,能遠牽自果故,此牽引種子,即是牽引因全,四因少分,除生起因。彼六因中諸因緣種,被潤已去,名為已熟,皆名生起種子,近能生起果故,此生起種子,即是生起因全,四因少分,除牽引因。
窺基:此牽引種子、生起種子既是因緣,故六因中有因緣者,皆此二位所攝,若不如此,則此二位,即攝因緣不遍不盡。
窺基:有問:「現行熏種,現亦因緣,何故此中不攝?」有二解答,此為其一,即是除牽引、生起二因(此二因唯種子),餘引發等四因內,現行能熏生種子為因緣者,以多間斷故,非如種子性恒相續,故菩薩地略而不說。
窺基:此說,第一隨說因、第二觀待因、第五攝受因、第九相違因全,以及前牽引因等六因中非因緣法,皆是前說未潤生位、已潤熟位中因緣種之餘,即以此四因全及六因少分,為方便因。
窺基:此為述理。即是,瑜伽論菩薩地中所說牽引種子、生起種子,非是唯屬彼十因中牽引、生起二因。彼牽引、生起二因中有非因緣,若能生因攝盡彼二因,便攝太寬,能生因唯因緣故。又餘引發等四因中,亦有因緣種故,若能生因唯攝彼二因,而不攝餘因,便攝太狹。
窺基:又者,非是唯除生起、牽引二因之外,彼八因全,為所餘因。所以者何?彼引發等四因中亦有因緣,若所餘因攝盡彼八因,便攝太寬,方便因非是因緣故。又者,彼生起、牽引二因中,亦有非因緣種(即業種等),若所餘因唯攝八因,不攝生起、牽引二因,便攝太狹,彼二因中有非因緣,方便因不攝故。
窺基:此下會通瑜伽論第五卷有尋有伺等地之文。此文引述彼論所言。
願施:《瑜伽師地論》卷5云:「能生因者,謂生起因,方便因者,謂所餘因。」
窺基:此師解釋,六因中若現若種已潤、未潤,但互為因緣者,皆名生起因,皆是能生因攝,能生因是因緣故,彼若現若種已潤、未潤時,皆能生起自類果故。言「能親生起自類果故」者,顯此是因緣種子及因緣現行。
此所餘因,皆方便攝。
窺基:方便因疎故,所以此六因中除現、種是因緣者外,及餘四因全,皆名方便因。
窺基:此下立理。即是,瑜伽論有尋有伺等地文中所說生起因,非是唯屬十因中第四生起因。若能生因唯是一生起因,便攝太寬,攝盡彼生起因中非因緣種故。又彼牽引等五因中若現若種,亦有因緣故,若能生因不攝彼,便攝太狹。
窺基:又者,非除生起因外,唯彼九因,名所餘因。若唯取九,然九因中亦有因緣,而方便因疎故,若方便因攝盡九因,便攝太寬。又彼生起因中,亦有非因緣故,若方便因不攝彼生起因,便攝太狹。以上是第一師之解,下為第二師釋。
窺基:對於瑜伽論菩薩地之文,第二師解釋說,菩薩地中所說牽引、生起二種種子,即是十因中彼牽引、生起二因,菩薩地中所說所餘諸因,即十因中餘八所攝。
窺基:牽引、生起二因之內,雖亦有業種等非能生因,然此二因中因緣種子,一、親辨果體,二、受果無盡,勝故,偏說二因是能生因,不說二因中增上業種是所攝。
窺基:雖餘八因內,四因有因緣種等非方便因,然以四因全,四因少分,增上多故,偏說八因是方便因。此解即是,前能生因隱增上者,後方便因隱因緣者,以彼俱不明故,不盡全理。
窺基:對於瑜伽論有尋有伺等地之文,第二師解釋說,彼言生起因者,即十因中第四生起因攝,彼言所餘因者,即是餘之九因。
窺基:此師解釋,生起因中雖有業種等非因緣攝,然對牽引因,皆已潤故,是近得果,又此因中名言種子與果同性,以是親顯,故偏說生起因是能生因。此即略去牽引因及自因中業種而不說,偏說生起因是能生因,以種子已潤方名生起因,故望牽引因,此生起因去果為近。
窺基:雖知牽引因亦有因緣種,是能生因,然而望生起因是遠,以種未被潤故,例如作惡不即受果,即是種疎遠故,又此因中,親名言種相貌隱故,遂不說其因緣種子為能生因。由此之故,不說牽引因是能生因,理亦無違。
窺基:方便因所攝九因中,雖有四因亦有因緣,然以四因全、五因少分,增上多故,偏說是方便因攝,非能生因。實理而言,此解亦是文不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