窺基:此解釋說,第七末那以思量為自性故,亦以思量為行相故,所以頌言「思量為性相」。對法論第二卷,攝論第一卷,及瑜伽論第六十三卷,皆云思量是意,即是說自證分。前第八識,頌言了別為其行相,今此頌文既言思量,故思量即是第七識行相,即是見分。此第七識體性難知,故以行相來顯,其實思量但是行相,其體即是識蘊攝故。
智周:前言「其實思量但是行相」,其意是說,識自體分實非思量,今舉見分思量行相,來顯彼識自體,以彼識自體是思量體故,名為思量,此是舉末顯本,如花果樹。
窺基:由此性、相二義,兼解此識別名為「意」之所由,能審思量名末那故。心、意、識三,雖是通名,然約各自所取,則心、識名非與此識相關。
窺基:此文之意,初地以前、二乘有學等第七識,恒審思量我相,即是有漏末那,初轉依位以去,亦是恒審思量無我相故,亦名末那。此是解釋疑難,恐有疑無漏第七識不名末那,故作解說。瑜伽論第六十三卷文中,有問:「如世尊說出世末那,云何建立?」答有二義,一、名不必如義,即是彼無漏第七識,不名末那,出世末那名是假施設故;二、能審思量無我相故,亦名末那,顯末那名亦通無漏,即知此名非唯有漏。
智周:《瑜伽師地論》卷63云:「問:若彼末那,於一切時,思量為性,相續而轉,如世尊說出世末那,云何建立?答:名假施設,不必如義;又對治彼,遠離顛倒,正思量故。」此中問意,若彼末那是四惑俱,恒審思量我相,則於出世之位,無有四惑,復不思量我相,云何猶名末那?初答「名假施設,不必如義」,意說立名為末那者,但假施設,未必如名稱義,故出世意雖不思量,亦得名為末那。此解與前基師之解,稍有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