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筆記十六則 - 九、真識、現識及分別事識

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卷1:「諸識有三種相,謂轉相、業相、真相。大慧!略說有三種識,廣說有八相。何等為三?謂真識、現識及分別事識。大慧!譬如明鏡,持諸色像,現識處現,亦復如是。大慧!現識及分別事識,此二壞不壞相,展轉因。大慧!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,是現識因。大慧!取種種塵,及無始妄想薰,是分別事識因。」經文之意,一大識蘊,豎切即廣分八種識,謂眼識乃至第八識,橫切則略分為三種識,謂真識、現識及分別事識。

真識者,即真相識,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卷1曰:「大慧!非自真相識滅,但業相滅,若自真相滅者,藏識則滅。」此文中說真相識者,即是真識。真相者,謂識之實相,此相即是無相,亦是真識自相。諸識各自有其真相,故八種識一一各有真識,不是唯第八識有真識,也不是第八識即真識。又者,性真之識,名為真識,真識即是本覺妙明之知,此是無為,不是見聞覺知之知,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卷3:「汝元不知如來藏中,性識明知,覺明真識,妙覺湛然,周遍法界,含吐十虛,寧有方所,循業發現。世間無知,惑為因緣及自然性,皆是識心分別計度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。」《楞嚴經正脈疏》卷3釋云:「性識明知者,性真之識,即妙明之知。覺明真識者,本覺之明,即性真之識也。性識真識,以性融大之辭也,明知覺明,直目性體之意也,總是性識融即之意。」

有說,真識即如來藏識。此解不妥,因為不但未解釋真識,也沒有解釋如來藏識,誰知如來藏識是什麼?「如來藏識」這名詞只有出現在《入楞伽經》,其餘所有佛經之中皆沒有這名詞,《入楞伽經》卷7:「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,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,如來藏識不生不滅。」然而這段譯文翻譯不佳,「如來藏識」是譯者自創的名詞,所言如來藏識不生不滅」,也是譯者為了解釋如來藏識而自加之句,原文應該沒有此句。為什麼末學會作這樣評斷?請大家看看三本翻譯本中的經文。

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卷4:「若因若攀緣,彼諸受根滅,次第不生,餘自心妄想,不知苦樂。入滅受想正受第四禪,善真諦解脫修行者,作解脫想,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藏,七識流轉不滅。所以者何?彼因攀緣,諸識生故,非聲聞、緣覺修行境界,不覺無我,自共相攝受,生陰界入。」

《入楞伽經》卷7:「依彼念因,諸根滅盡故,不次第生故,餘自意分別不生苦樂受故,是故入少想定、滅盡定,入三摩跋提、四禪、實諦解脫,若修行者生解脫相,以不轉滅虛妄相故。大慧!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,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,如來藏識不生不滅。何以故?彼七種識,依諸境界,念觀而生,此七識境界,一切聲聞辟支佛外道修行者,不能覺知,不如實知人無我故,以取同相別相法故,以見陰界入法等故。」

《大乘入楞伽經》卷5:「若因及所緣,諸取根滅,不相續生,自慧分別苦樂受者,或得滅定,或得四禪,或復善入諸諦解脫,便妄生於得解脫想,而實未捨未轉如來藏中藏識之名。若無藏識,七識則滅。何以故?因彼及所緣而得生故。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諸修行者所知境界,以彼唯了人無我性,於蘊、界、處取於自相及共相故。」

由文可知,世尊之意乃是若不轉捨藏識之名,則餘七識流轉不滅,不得解脫,因為藏識中識種子,是七識的生因,而且藏識所變是七識之所緣。既然原本經意是說藏識與七識的關係,云何譯者會譯出「如來藏識不生不滅」這樣不相關的文句?又者,諸識皆有自之真相,是故諸識皆有各自真識,若是真識即如來藏識,云何世尊會說出「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之語?此言與說「波中無水」何異?故知確實譯得不好。須知,佛所說的有重要涵意的名詞,必定會作解釋,會散佈在許多佛經中,即使譯經者各各不同,此名詞之所譯大致也是雷同,例如真如佛性、法身、如來藏、空等。況且,若了如來藏義,即知染淨諸識皆如來藏,絕對不會用「如來藏識」這名詞來表示真識,如此只會令讀者誤解或混淆。楞伽經中世尊解釋藏識,強調即是如來藏,並非表示如來藏唯是藏識,吾人讀經要仔細所以稱職的譯者會譯成如來藏藏識,或如來藏識藏,或如來藏名識藏等,就是怕讀者將如來藏與藏識混淆。從以上的分析,可知《入楞伽經》中這段文確實譯得不妥,是譯者的失誤。所以,從一段譯得不佳的譯文中,取出一個譯得不妥的名詞「如來藏識」,以為是佛所說,用來解釋真識,也是不妥。所以對於真識,解釋為性真之識或真相識比較好。

在解釋現識及分別事識之前,先舉一個重要的註解,即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》卷1云:「大慧!諸識有三種相,謂轉相業相,真相。轉相者,無始熏變,覺成不覺也業相者,以不覺故動,則成業也真相者隨緣不變,體性真淨也。諸識略說有三種者,真識即如來藏識現識即如來藏所轉,亦名識藏,名轉而體不轉分別事識即意根意識及五識身。此開藏識為二,合事識為一也,廣說有八相者,據後經文,即合上真識現識為一藏識,開上分別事識為七識,謂意根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。然此諸識廣略開合不同者,良以如來藏是善不善因,隨染淨緣熏變不同,眾生無始惡習所熏,唯逐染緣,故如來藏轉名識藏,次第轉生諸識,此全真成妄,全理成事也。若能隨於淨緣,了達諸識皆即真智,如來藏無復轉名,則即事而理,反妄歸真矣。鏡喻現識者,以現識是能生諸法之本,造因招果,如鏡之照物,妍醜不差也。」由於此段註解,看似非常合理,解釋甚佳,以致於往後諸師解釋真識、現識分別事識這三種識,幾乎都是依照此解,解釋為:真識即如來藏識,現識即第八識,分別事識即七轉識。然而這般解釋,末學認為錯誤,其真識者,上文已經說明,現識及分別事識,於下辨明。

現識者,謂八種識皆是現識,非但第八識是現識,此經後文自解「譬如明鏡,持諸色像,現識處現,亦復如是」及「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,是現識因」故。八種識皆是能變識,即識自體自變相見二分,見分親緣相分,了別其相譬如明鏡現諸色像,色像即是相分,鏡面即是見分,鏡體即是識自體分,故八種識皆是現識。眼識以色塵為疏所緣緣,於自體上變現相、見二分,相分即此色塵影相,見分親緣相分,了別所緣,相分稱名親所緣緣。耳識於聲塵,鼻識於香塵,舌識於味塵,身識於觸塵,皆是如此。此色等塵,又都是第八識所變相分。

第八識於自體上變現相、見二分,相分包含根身、器界、種子,為見分的親所緣緣,亦可作為其他識的疏所緣緣。所變種子包含一切法種,其中七轉識各別種子,即是各別七轉識的生因,種子生現行故;此諸種子又是現行之所熏生,現行熏種子故。第七末那識以第八識見分為疏所緣緣,於自體上變現相、見二分,相分即此第八識見分的影相,然而末那識有俱生我執,此所變現相分,並不如實,稱為非量,例如以平面鏡為正常,鏡中像是如實所現,則凹面鏡或凸面鏡所現之像,就不正常,是扭曲像,非是如實所現。雖然如此,此末那識仍亦是現識收。第六意識,其中五俱意識與前五識相同,同緣色等五塵,定是現識;獨頭意識,見分起時,自帶相分而緣,亦是現識,例如定中現觀就是現識。

以上即世尊說「自心取自心」的道理,也是本經所說「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,是現識因」的道理,故《解深密經》卷3云:「善男子!我說識所緣,唯識所現故。」由以上的說明,可知言現識唯是第八識者,顯然錯誤。

分別事識,唯是意識。何以唯意識能於事作分別?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云:「又諸意識,望餘識身,有勝作業,謂分別所緣、審慮所緣、若醉若狂、若夢若覺、若悶若醒、若能發起身業語業、若能離欲、若離欲退、若斷善根、若續善根、若死若生等。」此中說分別所緣、審慮所緣唯意識獨有,餘識不能。又本經自解云「取種種塵,及無始妄想薰,是分別事識因」,能取種種塵者,唯是意識,若前五識亦能分別所緣,則世尊於此應說各取自塵

再者,我們可以觀察思維,若前五識皆能分別,則意識既然能緣一切法,何以吾人意識未能覺知彼五識是否正在分別?又前五識皆能分別,則何必要有五俱意識?何必要有二種識去作完全相同的分別?若意識中無有五俱意識,則意識應不能緣一切法,即違佛說。又者,吾人於熟睡時昏迷時,此時仍有聲波入耳,應有耳識,耳識既然能作分別,則理應在此熟睡時或昏迷時,分別而知聽到的是何種聲音,是大聲還是小聲,是悅耳還是不悅耳?氣味入鼻身有所觸,在熟睡時或昏迷時,也是如此,應有鼻識身識的分別,應知曉所嗅是香是臭,身體是痛是癢是濕還是熱。然而實際上,吾人可以親自體驗輕易證明並非這樣。由此可知,眼識不能分別青黃赤白,能分別的唯有意識身識亦是不能分別。

五識緣於自塵,各自了別,云何不是分別事識?分別有三,自性分別、計度分別、隨念分別。現識了別所緣,了別即是自性分別。分別事識是計度分別,或是隨念分別加計度分別;緣過去事,分別其事,即是隨念分別加計度分別。五識皆是對於所緣境自性分別,故皆不是分別事識,而是現識所攝。

末那識念念恆緣第八識見分,亦且恆執為我,此事決定,是俱生我執故,所以不必計度分別,是故不是分別事識言此識恆審思量者,即是俱生之義。由上說明可知,言分別事識即是七轉識者,不正確,應言分別事識唯是意識。總結而言,真識者,八種識皆有真識,以八種識一一各有自真相故。現識者,八種識一一皆是現識。分別事識者,唯是意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