窺基:此總結說,變易生死,性是有漏,望於能感現業,是五果中異熟果攝,通五蘊性。此果望於無漏業,是增上果,彼無漏業為此果之疎緣故。
窺基:此為會違。即是,有聖教說此是無漏,出三界者,是隨無漏業為助因而說,此變易生死,體實非是無漏,是故經言界外生死、有漏生死、無漏生死等,即如十地經說,有妙淨土出過三界,十地菩薩當生其中。又《瑜伽師地論》卷80云:「問:迴向菩提聲聞,為住無餘依涅槃界中,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?為住有餘依涅槃界耶?答: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,可有此事。所以者何?以無餘依涅槃界中,遠離一切發起事業,一切功用皆悉止息。問:若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,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?所以者何?阿羅漢等,尚當無有所餘一生,何況當有多生相續?答:由彼要當增諸壽行,方能成辦。世尊多分依此迴向菩提聲聞,密意說言:『物類!善男子,若有善修四神足已,能住一劫,或餘一劫。』餘一劫者,此中意說過於一劫。彼雖如是增益壽行,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而所修行極成遲鈍,樂涅槃故,不如初心始業菩薩。彼既如是增壽行已,留有根身,別作化身,同法者前,方便示現,於無餘依般涅槃界,而般涅槃,由此因緣,皆作是念:『某名尊者,於無餘依般涅槃界,已般涅槃。』彼以所留有根實身,即於此界贍部洲中,隨其所樂,遠離而住,一切諸天尚不能覩,何況其餘眾生能見。」
願施:《成唯識論疏義演》卷11云:「有妙淨土出過三界,十地菩薩當生其中者,解云,此說他受用土,引此文者意證,變易生死是界外生死,即是大自在宮處。」
窺基:此為正解頌文「由諸業習氣,二取習氣俱,前異熟既盡,復生餘異熟」。頌中言「諸業習氣」者,即是有漏、無漏二業,業有身、語、意三,非是唯一,故名諸業。言「二取習氣」者,即是二障種子,二障俱執著故,皆說名取。言「俱等餘文」者,即說「俱」字,並且等取「前異熟既盡,復生餘異熟」之文。
窺基:此解變易生死如何可言「前異熟既盡,復生餘異熟」。即是,變易生死,雖無如分段生死般別盡別生,而以定、願數資助故,改去前之惡者,轉生後之勝者,亦有前盡後更生義,此即所資業力未盡,為令增勝,故以定、願數數資助,而有前後改轉。或有定力,非極長時增勝,但得二十劫等,為令更增,而數資助,亦有前盡後生之義。
窺基:此釋頌中不說現行之所以。即是,雖實亦由諸法現行,而令生死相續,然種子相續一切時有故,非如現行多間斷故,是故頌中偏說種子,而云由諸業習氣等。此為第一解。
窺基:此為第二解。即是,為顯真異熟因即業種子,果即本識,皆不離本識故,故頌不說現行。其諸種子,即種子識,現行則是不然,其體是各別故,故不說現。
現異熟因,不即與果。
窺基:此續解云,諸現行善、惡等法,雖亦是異熟因,然不即與果,要熏種子已,於後時方得與果,故頌但說種子,不說現行。
願施:此意,現行善、惡諸法,雖為異熟因,然不即與果,故頌不說,但說種子。
願施:此意,轉識間斷,非是真異熟故,故非頌中所說前盡後生。
窺基:此作詳解。即是法爾無漏種子,由於數數熏發,漸漸增勝,乃至究竟得成佛時,轉得始起清淨種識,由本願力,利他無盡,相續無窮。言「清淨種識」者,現、種皆通,即唯是第八無垢識,能持種故。
慧沼:此文之意,以依本識第八無漏法爾種子,以為其因,由其轉識數數熏發,以為其緣,而有淨第八識現行相續。「乃至究竟」以下之文,是解釋何以成相續。
由此應知,唯有內識。
窺基:總結而云,由此上來所說染、淨道理,應知諸法相續,唯有內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