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心自在轉者,由自在心而乃得起,起者生義。章,微細性者,談此定色是微細也。」
2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空量地處者,毛端量許空,色端量許地,合而言之,空量地也。」
3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無色界天許雨淚故者,牒前阿含,證其凡夫而得變也。問:但言天雨,不說凡夫,如何證知凡夫亦得起?答:但言天雨,不言唯聖,不障凡夫,故得通也。」
4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顯非出世智之所行者,說無分別智,名出世間智,非攝後得智。若不爾者,何所以言非出世定之所行。」此中非攝後得智者,意謂出世間智非攝後得智。
5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54:「又復此色雖非出世定之所行,然由彼定增上力故,有一能現,當知此事不可思議。」
6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說初勝處者,八勝處中初勝處也。章,若勝者至所攝色者,作此勝處有其勝、劣等之行智相,今舉等勝總意證之。既依勝處觀聲、香等,作八解脫亦復觀之,後起神通變於境,雖解脫等因,故亦變五境。」
7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定前加行因劣故,不能變化者,彼定前加行但變色三界,不變香、味。所以然者,彼定地無香、味故,加行心不思變,即加行心名為因。章,設復變之,無彼實用者,問:彼變色等亦無實用,何即變之?答:雖無實用,以此定地有此三故,故可變之,不用香等。」
8、上界地無種子、所託者,謂上界地無香、味種子及所託本質。所託本質,謂香、味塵。
9、此意,隨欲界具有五境,故變五種,隨色界無香、味境,故變唯有三。
10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不可說言至有實用故者,此並牒難詞也,思之。」
11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根為識依至具五境故者,並是釋難也,思之可知。言似根但是色等五攝者,以無根用,但五塵中收。」
12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54:「由勝定者,勝定力故,先起大種,然後造色變異而生,當知是名由勝定故,大種變異,因此造色變異而生。」
13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然從緣彼至發故者,緣彼觸處大,變起影像已,定之大種方變造。為此疎緣,亦定是色觸大種造。」
14、《顯揚聖教論》卷18:「法處色十二者,謂法處所攝色,略說有十二種相,一、影像相,二、所作成就相,三、無見相,四、無對相,五、非實大種所生相,六、屬心相,七、世間相,八、不可思議相,九、世間三摩地果相,十、出世間三摩地果相,十一、自地下地境界相,十二、諸佛菩薩隨心自在轉變不可思議相。」
15、觸處業等,等取色、香、味處業,及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處業。
16、身識俱意者,謂與身識俱起之意識。定意者,謂定中意識。
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或通五識境者,定果色通變五塵,故五識緣也。」
17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或通不繫者,無漏既許通十八界,故大種通不繫。」
18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隨定前因者,定前以初期心先變大種,後造色也。即是前心,名之為因。」
及義者,謂及由此義。
19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此大通造三識之境者,第八、第六、五識為一,名三識。章,亦許定力先起定果者,起定果者,定果色也。言本識等境大,後造生故者,等者等取五、六識,此意說由於彼定色故,第八等境還復自大種變所造而為境。」
20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或此文說至後造生故者,依初文者,依觸處說,由定繫彼大種起已,造色方依彼能繫,名勝定色。」
21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雖定亦變至大種所造者,此意說云,定四大種變自親能生定果色時,要託觸處以為本質,法處四大方變定色,今從本質說初能造。」
22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然非本大親變能生者,觸處本質名本大也。」
23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顯揚意說至非定中者,依此說言非實大生者,非是觸大種親生,名非實生。非說定中大種不親生故,名非定生。」
24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若依初造至能造無漏者,約大種,約疎相依,名之為造。所以下大能造上色,思之可知。章。或以自處能造他處者,此有二釋。一云,即如經云『耳根門入,正受根門,三昧起等』,即以耳根大種造眼處門中定果色等。思之。二云,觀此觸處大種起通,變起他身定中彼色,此不及初釋。」
25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即隨所依至第三依處者,出能造大也。凡入定時,各有所依床座等物,故以此物大種而為造定果色。此異前二,故名第三,非唯床座名為第三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