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法苑義林章註釋 - 八解脫章註釋


1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內未伏除見者色想者,自內身見有好惡貪等,未盡未除。問:離當地惑及依六行得空、識等,即得名八解脫不?答:有云,離當地染,非八解脫;八解脫者,要解脫處思惟勝行也;六行者,外道可然,佛弟子但依諦觀修解脫。」
2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見者色想安立現前者,見者是能見,能見者所觀色相安立現前。問:見者色相何安立現前耶?答:有云,雖離色染,仍有定障,見有好惡,故此色相當情安立。今助釋者,由已離染,為令障更轉遠,所以安立色相現前而觀之也。」

3、八勝處者,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》卷85:「八勝處者,一、內有色想觀外色少,二、內有色想觀外色多,三、內無色想觀外色少,四、內無色想觀外色多;內無色想觀外諸色青、黃、赤、白,復為四種,如是八種名八勝處。」
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由前三解脫引勝處等者,問:為是八解脫方修勝處,為將少多即引勝處?答為二釋,一云,得於二解脫已,引前四處,次起第三清淨解脫,解脫起已,引後四處,四處起已,修餘解脫。二云,定得八解脫已,隨其所應,引其勝處。且依解後釋。若爾,第二解脫而已得於內無色,初二勝處如何復云內有色耶?答:內安立色,名為有色,非未離染名有色故。對法云:解脫名造,修勝處名起,加行遍處即成滿。故三種次第別也,若如前解,解脫、勝處修有雜亂。更思。」

4、《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》卷13:「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?謂於內已伏見者色想,或現安立見者無色想,觀所見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,餘如前說。內無色想者,謂於內身已依無色定伏除見者色想故,或見者無色想安立現前故。」

5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2:「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?謂生欲界,已離色界欲,無色界定不現在前,又不思惟彼想明相,但於外色而作勝解。若於是色已得離欲,說彼為外。由二因緣,名內無色想,謂已證得無色等至,亦自了知得此定故,不思惟內光明相故。」
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又不思惟彼想者,不思惟彼初光明相而為相也。」
6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今此第二內有色,有根等色者,此會違也,有餘文言:內有色者,有根等色也。」

7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2:「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?謂如有一,已得捨念圓滿清白,以此為依,修習清淨聖行圓滿,名淨解脫。何以故?三因緣故,謂已超過諸苦樂故,一切動亂已寂靜故,善磨瑩故。身作證者,於此住中,一切賢聖多所住故。」
《大乘阿毘達磨集論》卷7:「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?謂依止靜慮,於內淨、不淨諸色,已得展轉相待想、展轉相入想、展轉一味想故。於彼已得住具足中,若定若慧,餘如前說,乃至為解脫淨、不淨變化煩惱生起障。」

8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2:「八解脫者,謂如前說有色觀諸色等。前七解脫,於已解脫生勝解故,名為解脫。第八解脫,棄背想受,故名解脫。」
9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2:「何等為正智?謂略有二種,一、唯出世間正智,二、世間出世間正智。」
10、滅盡定,為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,行蘊所攝,以二十二法厭心種子為體。二十二法者,謂第六識,及遍行、別境心所各五,並善十一法。

11、《顯揚聖教論》卷4:「三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,解脫淨者,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色,為得增上安樂住故。」
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者,隨轉理門者,隨小乘俱舍等說唯作清淨,名一意解。」
12、餘六者,謂八解脫中,除此第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及第八想受滅解脫身作證具足住,其餘六種解脫。

13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定等諸所依法等者,彼同時心、心所等也,即此定等,名之為處。定等非一,名諸所依,即是彼能依功德虛空之所依故,名所依法。言能依行者所緣虛空等者,舉彼能依顯所依也,能依行者即功德等。便思。」
章文之意,行者所緣虛空,即空無邊,此是境,是能依,其所依之處,名為處。處者,謂彼地中定等諸所依法,此是能緣,即是定心及相應心所。

14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餘無所有無別境界者,無所有外,更無境也。章,觀已上境無所有少者,觀彼識外,名觀已上。」
15、仍有唯無此極寂靜心在故者,此中「無」字,謂非想。非者,無也者,謂非非想,後之「非」字即是無也,以非全無想故。

16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漸入真觀方斷空障者,此釋緣如,以觀光明及少多已,方入真觀,斷於定障。定障斷已,既證真如,所以此觀得緣如也。言緣如者,出瑜伽論。」
17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為斷此二障者,色、無色二也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2:「又修觀者,於諸色相及無色相,為自在障之所障故,為斷彼障起此觀行。」

18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異生、聖者至然有差別者,聖之中通離染得淨,異生一向是加行得。應更撿彼文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2:「又此中言勝知勝見,謂諸聖者,由正作意思惟諸色真如相故,得勝知見。若諸異生,即不如是。問:若爾異生云何名勝?答:由三種想故,謂於淨不淨色由展轉相待想,展轉相待故;於淨不淨色由展轉相隨想,展轉相隨故;於淨不淨色由清淨一味想。此最後勝,異生、聖者二所共得。」

19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5:「又八勝解,能引不還或阿羅漢諸聖神通及最勝住,謂未伏內色想、外無染污色勝解,是名第一;已伏內色想,是名第二;淨、不淨、非二色第一捨勝解,是名第三。此三解脫,於一切色得自在故,便能引發諸聖神通,謂諸神通不與一切異生共有。」

20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、由此返顯至故通內外有者,此會意,論既不言唯聖者得、聖之弟子不得,明知異生而又得也。所有言外者,異生名外,或外者外道,彼論但言多生貪味,非是一向不許彼得,文無遮故。」
21、《顯揚聖教論》卷20:「六障淨者,一、變化障清淨,由前二解脫;二、最極現法樂住障清淨,由第三解脫,淨與不淨皆清淨顯現故;三、往還障清淨,由第四解脫;四、引無諍等聖功德障清淨,由第五解脫;五、諸漏及有障清淨,由第六、第七解脫;六、寂靜最極住障清淨,當知由第八解脫。」

22、此障即於至名為煩惱者,解釋何等名於變化中煩惱生起障,《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》卷13:「得隨所樂色解脫自在者,能斷淨不淨色變化障及於此中煩惱生起障。何等名於變化煩惱?謂於淨色變化加行功用與不淨色變化相違故。」
23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5:「空無邊勝解,識無邊勝解,無所有勝解,非想非非想勝解,微微任運心勝解,此五勝解,次第善修治故,能引想受滅等至最勝住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6云:「此五勝解,乃至受想滅等至最勝住者,前說別引,空引往還神通,識引無諍等德,此即說通引究竟定滿,故不相違。」

24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卷2:「章,後成滿時至得後起者,此證意者,通於二界得起。成滿之者,色界遍處既為其因,明知必有解脫之果也。如初業者,要慧為因,方能得定,分成已後,即定為因,慧為果也。章,不作不淨,不唯在欲者,作淨,無色、色亦得。有云,又遠作欲顯色淨觀也,今解者,設觀色界顯等色,更問何失?」
25、離欲得者,離彼地欲時即得,不假方便。加行得者,即方便得,要離彼地染後,更作方便方得。佛不以方便即可現在前,辟支佛以下須修方便,方得現前而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