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唯識論討論 - 第二章第九節第二項第七目 三解脫相攝


三解脫門所行境界,與此三性相攝云何?

窺基:第七門,三解脫。此文是問。

理實皆通,隨相各一,空,無願、相,如次應知。

窺基:空、無願、無相三解脫門所行境,皆通三性。此意,緣依他法,於彼法上無計所執,彼依他法即為空境,由此為因顯圓成實,圓成實是因空所顯,即為空境。若是俱不於此三性而起願求,即為無願境,非緣遍計所執、真如而起願求故。如空,若是緣此三性而為無相,即為無相境。是故,三解脫門所行之境,皆通三性。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2說:「問:如是五事,幾是空,是空境,幾是無願,是無願境,幾是無相,是無相境?答:相通三種,亦三種境。」彼卷又說:「若唯以解脫門名而宣說者,當知此中唯出世間修所成為性。」此中既言三解脫門,即是唯出世修所生慧以證故而宣說,又既說相亦為空、無願、無相三種境,即知有漏、無漏五事中相,亦得為三種境,是故依他、圓成皆通三境,淨分依他屬圓成實故,無漏智緣之亦為無相故,道四行名無相故,顯揚論第二卷亦云,道四行通三解脫門。此證依他、圓成俱通三境。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2云:「若於此處無有彼物,由此道理觀之為空,故名空性,即所觀空,無可希願,故名無願,觀此遠離一切行相,故名無相。」是說緣遍計所執,為三解脫門,此證遍計所執亦通三境。是故今論總言,理實三性皆通三解脫門。

隨別相增而說,則此三性與空等三,即是如次各一相攝,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4云:「復次,三種解脫門亦由三自性而得建立,謂由遍計所執自性故,立空解脫門,由依他起自性故,立無願解脫門,由圓成實自性故,立無相解脫門。」顯揚論第六卷所說亦同。

智周:前基師解釋空境通三性中,但顯依他、圓成為空境之所以,不說遍計所執,以遍計體空即為空境故。

緣此復生三無生忍,一、本性無生忍,二、自然無生忍,三、惑苦無生忍,如次此三是彼境故。

窺基:證印,名忍,忍者,即智。此中文意可解,即是緣此三性,如次而生三忍,瑜伽論第七十四卷及顯揚論第六卷之文,皆同此文。遍計所執,本體無生,依他緣起,無自然生,證圓成時,惑、苦不起,是名三種無生法忍。顯揚論第六卷云「此三種忍在不退轉地」,即顯初地以去證三性時,得此三

願施: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4云:「問:如經中說無生法忍,云何建立?答:由三自性而得建立,謂由遍計所執自性故,立本性無生忍,由依他起自性故,立自然無生忍,由圓成實自性故,立煩惱、苦垢無生忍,當知此忍,無有退轉。」
《成唯識論疏義演》卷11云:「緣此三性等者,此緣者是緣藉義,藉此三性生三無生忍,故此三性與忍為境。」

智周:前基師云「證圓成時,惑、苦不起」,有義彈云:「證圓成時,無異忍故,無生忍者,意顯證彼無生境故,名無生忍。證圓成時,惑、苦無生,豈藉觀耶?故應說云,觀圓成實非惑、苦故,無惑、苦生,名為惑苦無生忍。」了知證彼圓成實時,惑、苦不起,名無生忍,不言正證圓成實時別起此忍,惑、苦不生亦即是境,故基師云「證圓成時,惑、苦不起」無違,有義所明,於理亦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