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唯識論討論 - 第二章第三節第九項第一目 阿羅漢、滅定、出世道無有


此染污意,無始相續,何位永斷,或暫斷耶?

窺基:自此以下是解釋第十門,伏斷位次。論主意欲舉頌,故先以問徵起。

阿羅漢、滅定、出世道無有。

窺基:此舉頌答。對法論第二卷所說,與此相同。瑜伽論第六十三中說,唯有無學、有學二位而無滅盡定者,非是與此相違,以三因故,一、彼說滅盡定是於無學、有學二位中起,故彼文言無學、有學二位,即亦攝盡。二、彼文是說世道伏與不伏,及出世道,是故不舉滅定,滅定非道故,亦非有學、無學故。三、彼文依人,故說無學、有學二位,此論是依人及法故,說有三位。

智周:於染污意,《瑜伽師地論》卷63云:「諸離欲者,世間治道,若現在前,若不現前,此諸煩惱現行不絕。若諸有學已見迹者,出世間道現在前時,此諸煩惱不得現行,從彼出已,還復現行,善通達故,未永斷故。若諸無學,此一切種皆不現行,是諸煩惱,當知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故,一時頓斷,非如餘惑漸漸而斷。」文中所言「此諸煩惱」,即第七識相應四惑

阿羅漢者,總顯三乘無學果位,此位染意,種及現行,俱永斷滅,故說無有。

窺基:言「無有」者,有永斷、暫斷二義。此文是說染意永斷之位。頌言「阿羅漢」者,總顯三乘無學果位。此中不退菩薩,是出世道所攝,非是攝在阿羅漢位。此染污意,亦通法執,法執在故,能染菩薩,故於菩薩,是暫捨門攝,非永捨攝,永捨位,唯在無學。無學位永捨者,隨其所應,有二種染,一是人執,此染三乘,三乘無學皆永不行;二是法執,不染二乘,但染菩薩,唯如來捨。此中通說人、法二執,故言染意現、種永滅,非唯人執。

學位滅定、出世道中,俱暫伏滅,故說無有。

窺基:此染意暫斷之位。即是,此染污意隨其所應,在三乘有學位之滅盡定、出世道中,皆暫伏滅,故說無有。三乘有學位者,是說二乘初果以去,及大乘頓悟菩薩初地以去。論言「暫伏滅者,即隨何乘所障,此染污意便暫伏滅。二乘及菩薩,由人空故唯伏人,頓、漸二悟菩薩,由法空故亦伏法

謂染污意,無始時來,微細一類,任運而轉,諸有漏道,不能伏滅,三乘聖道,有伏滅義,真無我解,違我執故。

窺基:上來是總解阿羅漢、聖道、滅定三位,染意不行,自此以下別解三位。此文別解聖道之位何以染意不行。即是,此染污意,諸有漏道不能伏滅,要三乘無漏心起,方能伏滅,無分別智真無我解,違我執故。何故染污意有漏道不能伏?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卷63云:「又與末那相應俱有遍行任運四種煩惱,世間治道尚不能為損伏、對治,何以故?已離欲者,猶現行故,隨所生處,是諸煩惱,即此地攝。當知此地已離欲者,此地煩惱現行不絕,何以故?此諸煩惱,唯阿賴耶識種子所引,於一切時,任運而生,非所對治及能對治,境界緣力差別轉故。諸離欲者,世間治道,若現在前,若不現前,此諸煩惱,現行不絕。」又解,世道唯是事觀,此染意迷理故,所以世道不伏。

願施:言「真無我解」者,是指真見道時根本無分別智。此無分別智,於二乘見道,即生空無我解,於大乘見道,即是生、法二空無我解。

後得無漏,現在前時,是彼等流,亦違此意。

窺基:無漏後得智,是隨人觀無分別智等流引生,故無漏後得智現起時,此染污意一分或全,亦不現行。若二乘、菩薩等入有漏後得智,即不如是,有漏後得智非彼無分別智等流故,以有漏法不能通達無我理故。

真無我解及後所得,俱無漏故,名出世道。

窺基:此顯出世道亦攝無漏後得智,以無漏故,如無分別智。

滅定既是聖道等流,極寂靜故,此亦非有。

窺基:此別解滅盡定何以染意不行。滅盡定中何故不起?滅盡定,是聖道後得無漏觀之等流故,是彼果故,猶如涅槃,極寂靜故,與染污意相違,故亦非有此染污意。

由未永斷此種子故,從滅盡定、聖道起已,此復現行,乃至未滅。

窺基:此文之意,滅盡定及聖道位中,小乘人空觀、菩薩法空觀所引故,生執及法執,隨其所應亦不現行,出觀以後還復現行,此種未永斷故。對法論、瑜伽論、顯揚論中所說,皆與此同。

願施:《瑜伽師地論》卷63云:「若諸有學已見迹者,出世間道現在前時,此諸煩惱不得現行,從彼出已還復現行,善通達故,未永斷故。」

然此染意相應煩惱,是俱生故,非見所斷,是染污故,非非所斷。

窺基:此別解何以阿羅漢無有。即是,此染污意相應煩惱,非見道斷,是俱生故,任運生故,非分別故,又此是染污故,非是不斷,不斷之法是無漏故。由此即明,染意相應煩惱,是修道斷。

極微細故,所有種子與有頂地下下煩惱,一時頓斷,勢力等故,金剛喻定現在前時,頓斷此種,成阿羅漢,故無學位,永不復起。

窺基:此識相應染法,三界相望雖有九品,然於地地是最下品,故為地地第九品攝。此識相應煩惱種子一切地者,與有頂地第九下下品煩惱,俱時頓斷,勢力等故。何故說「勢力等」?以各自地中最下品煩惱,極微細故,障無學果勢力同等,名勢力等,如欲界所繫此識相應染法,與彼有頂地第九品煩惱相似,不能發業潤生,即是與彼煩惱勢力同等。所以,金剛喻定現在前時,此識相應惑種方得一時頓斷,而成無學,故無學位,此染污意永不復起。

願施:《成唯識論疏義演》卷5云:「此識染法至第九品攝者,意云,夫論第七識中煩惱,即其一類,不可分其品類,今且據三界論之,得有九品,即九地中一地有一品也,隨地地之中,定是最下品,行相微細,名為下品也,若望當地第六識九品煩惱中,即當第九品攝,地地皆爾。」
《成唯識論觀心法要》卷5釋云:「有頂地下下煩惱,謂第六識中俱生之極微細貪、癡、慢也,約三界九地各分九品,此當第八十一,由其最極微細,故與第七識之煩惱勢力齊等,非金剛喻定,不能斷彼種子。然第六識中俱生煩惱,既分八十一品,則是品品漸斷,此第七識相應煩惱,惟是微細一類,不分三界九地,故云頓斷也。」

二乘無學迴趣大乘,從初發心至未成佛,雖實是菩薩,亦名阿羅漢,應義等故,不別說之。

窺基:二乘無學迴趣大乘者,其染意相應惑種已畢竟斷,名為不退菩薩,何故此中不說?彼雖是菩薩,仍名阿羅漢,以應供義等故,即攝彼在畢竟斷位阿羅漢中,故不別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