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《瑜伽論記》卷7云:「文分有二,初結前生後,後開章解釋。初云已說補特伽羅品者,此結第二瑜伽十九門中初門;建立者,結第二門;及所緣等者,結第三門等;乃至趣修有果無果者,結第十九門。如應安立,我今當說者下,有三門,如應請問而安立之。第二開章釋中,先頌列三門,後長行別解。頌中大意有二,初總三門,二、於第三門,別開為五。今此頌四句有二十字,上之八字,列總三門,下十二字,別開為五。往慶問為一,尋求是第二,方安立為第三。就安立中別有五句,一、護養,二是遠離,三、一境性,四、障淨。五、修作意。下長行中,即分為三,初解往慶問,第二,以如是柔軟言詞下,解尋求,第三,於四種處,以四因緣正尋求已,復於五處下,解安立。」
2、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30云:「最初淨修梵行等者,謂能受學遠離一切行非梵行習婬欲法,是名最初淨修梵行。戒善清淨,是名善淨尸羅。謂若有見,淨信相應故,勝解相應故,遠離誑諂故,善思法義、無惑無疑、加行出離故,名正直見。如前已說(陵本二十九卷)。」
3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8云:「論云,如是問已,彼若云爾,次後復於四種處所,以四因緣應正尋求。初一因緣,尋求四處,於利根人更作。下三因緣,尋求三處所,於鈍根人更作。」四種處所,謂願、種性、根、行。三處所,謂種性、根、行。
4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8云:「論驗行中,云若有貪行,彼聞為說巧妙言論,便發最極清淨愛樂等者,此中意,由貪行者貪富樂,聞說佛土七寶所成淨妙言論,發最極淨信等,非外欲境名為淨妙,以不能發最極淨信,故更別以欲等行為信情欲取。論解癡中,言如說鈍根,癡行亦爾者,即鈍根人,為說麤法,勵力尋求,方能解了。此癡行者,聞涅槃等言說,變壞怖畏,說後邪授而不怖畏,如鈍根人勵力方了。」
5、《瑜伽論記》卷7云:「稻幹積等者,幹之言莖,西國野田治稻,留秆聚集為積,行植多者,或在積下。邊際臥具者,極下極惡破臥具,棄之於地,人無取者是也。」
6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8云:「此中解無罪適悅相應云,又由彼念於所緣境,無有染污,極安穩住,熟道適悅相應而轉等者。此中意,以能除染故,得極安穩,成辦之道,適悅自體而與相應,故名無罪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30云:「於所緣境無有染汙等者,此即九種心住中等持應知。由無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、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,名無染汙。由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,說名極安隱住,熟道而轉。」
7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8云:「解九種心住中云,未必是定中心,但以住一緣即是也,以最初歛心等,未必得定故。故前言是奢摩他品類,非皆奢摩他也。如對法論抄會之。」
《瑜伽論記》卷7云:「泰云,離於沈浮,名為等住。審悉遍觀,名為遍住。始終無間,名為相續方便。離亂寂靜,名澄淨。破惡尋思隨煩惱,失念欻起,尋即除遣,名最寂淨。」
8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8云:「言貪欲蓋等諸隨煩惱者,如對法第七云,有煩惱皆隨煩惱,其根本惑亦隨煩惱。有隨煩惱非煩惱,謂二十種等隨惑,但隨他生,非是根本。今貪欲等,有隨他起時,故名隨煩惱也。」
9、問:論云「及即於此相續方便、澄淨方便等遍安住」,似取第三安住亦由初二之力,然而後言安住、近住由憶念力,此云何通?答:《瑜伽論記》卷7云:「今者文言,及即於此相續方便、澄淨方便等遍安住者,正當前釋等住之辭,何由此文證辨取第三安住耶?故知初二力但成內住、等住,由憶念力成其安住、近住。」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8云:「又等遍安住之言,即但等住一種,非取安住,以等遍於諸麤動法等安遍之,非取安住為初二力。」
論言設彼二種暫現行時,二種者,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。
10、《瑜伽論記》卷7云:「明九種住心有四作意,通止觀品。初是聞思,二是了相作意,三是勝解等次五作意,四是加行究竟果作意。」
11、云何盡所有性、如所有性?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7云:「盡所有性者,謂諸雜染、清淨法中,所有一切品別邊際,是名此中盡所有性,如五數蘊、六數內處、六數外處,如是一切。如所有性者,謂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,是名此中如所有性。」
12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8云:「云成立法性、難思法性、安住法性等者,如所作性故,還成立聲無常,此為成立法性。如業、藥草、呪術,是難思法性。謂法爾種子三乘差別性,名安住法性。」
13、論云「知此不淨實為不淨,深可厭逆,其性朽穢,惡臭生臭」者,《瑜伽師地論》卷84云:「又不淨者,是其總句。言臭穢者,受用飲食變壞成故。屎尿不淨變壞所成,故名臭處。諸肉血等變壞所成,故名生臭。可厭逆者,受用婬欲變壞所成,可惡逆故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8云:「論云惡臭生臭者,變壞故臭,名為惡臭,如糞穢等。纔生便臭,名為生臭,如韮蒜等。」
14、《瑜伽論記》卷7云:「謂從血鑊等者,景云,肚為血鑊,以盛多熱血故。泰云,若自死者,血脈運內流盡,若他殺者,向外流盡,上云血流已盡,此之謂也。基云,此首、身肚為血鑊也,以能盛熟血故。」
15、《瑜伽論記》卷7云:「一、取假名綵畫木石泥等所作骨鎖相者,三藏云,欲作不淨觀,先觀假骨。泰云,修觀行者,欲不淨觀,無異骨可得時,以木、石等假作骨鎖,方修不淨觀,既非實骨,故但名鎖,若得實骨觀不淨,方名骨鎖觀,由此道理,辨十想云若骨若鎖。」
16、《瑜伽論記》卷7云:「及以骨鎖,是俱品變壞者,如是骨及鎖等,日久月除,是自性壞,或為火燒水爛,名他所壞。」
17、《瑜伽論記》卷7云:「尋思共相者,爾時行者,知內自身淨色未壞,然同外身已變壞色變壞法性不淨相似,名為共相。」
18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8云:「論解時中云,此淨色相,於現在世雖有淨相,於未來世不當不淨如今現在外不淨色,無有是處者,此中意明,今時淨色,於未來世必當不淨。其既觀外有不淨境,觀內身云若未來世即為淨,內身若不當不淨如今現在外不淨一種,無有是處。必當不淨,不云當不淨也。」末句應更正為「不應云不當不淨也」。
19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8云:「論解尋思理中云,如是名依世俗、勝義,及以因緣觀待道理,尋思彼理者,此前解內無我是勝義,又如說言,乃至謂青瘀等乃至骨鎖,此為世俗。今我此身,先業煩惱之所引等,是因,父母不淨和合生等,是緣。今結,隨言便,非依次結;又依次結,思准可知。」
《瑜伽論記》卷7云:「今解,內外無我,假說淨不淨,名勝義觀待道理。又如說言,乃至骨鎖,名世俗觀待道理。今我此身先業煩惱之所引發等者,名因緣觀待道理。」
論云「此由藉故」者,即前文所言「糜飯等食之所增長」,由此為緣藉故。
20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8云:「論解證成道理中云,謂作是思,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對治法,可於能治所緣境界煩惱當生者,此中意云,外不淨境,名能對治,治欲貪故。由緣外不淨色故,必能治所緣淨境煩惱當生,謂立量云:緣不淨時,必能治欲貪,以緣能治故,如緣無相時,能遣有相。」
論云「可於能治所緣境界煩惱當生」者,意謂可於所緣境界煩惱當生,而為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