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宗問答二十二則 - 二十、半個聖人

石鞏「半個聖人」公案怎麼解釋?

 答:《五燈會元》卷5:「漳州三平義忠禪師,福州楊氏子。初參石鞏,鞏常張弓架箭接機,師詣法席,鞏曰:看箭。師乃撥開胷曰:此是殺人箭,活人箭又作麼生?鞏彈弓弦三下,師乃禮拜。鞏曰:三十年張弓架箭,秖射得半箇聖人。遂拗折弓箭。後參大顛,舉前話,顛曰:既是活人箭,為甚麼向弓弦上辨?平無對。顛曰:三十年後,要人舉此話也難得。師問大顛:不用指東劃西,便請直指。顛曰:幽州江口石人蹲。師曰:猶是指東劃西。顛曰:若是鳳凰兒,不向那邊討。師作禮,顛曰:若不得後句,前話也難圓。」這公案中,石鞏是肯三平,還是不肯?為什麼說只射得半個聖人?

 我們看看禪師們拈此公案的評唱,《宗門拈古彙集》卷12:「雲門偃問長慶:作麼生免得他道半個聖人?長慶云:若不還價,怎辨真偽?門云:入水見長人。

雪竇顯云:要先抝折不難,怎奈三平中的了也,然則老宿要活三平,且未免張弓架箭。

首山念云:人人盡道三平中的,莫屈他也無。良久云:機關不是韓光作,莫把胸襟當等閒。

支提愛云:射虎不真,徒勞沒羽。

天童覺云:石鞏習氣不除,三平相席打令,却云『三十年張弓架箭,祇射得半個聖人』,豈不是以己方人?大都不入驚人浪,到底難尋稱意魚。

高峰妙云:石鞏張弓旁若無人,三平承箭弄巧成拙。然雖如是,半個聖人又作麼生?落花有意隨流水,流水無心戀落花。

中峰本云:穿百步楊,透九重鼓,固是眼親手便,其如半個聖人有隱身之術,石鞏之技窮矣。

鼓山賢云:披胷當箭宛有大人之作,然只忍得殺人箭,再問活人箭,蹉過多少時也。鞏為作死馬醫,雖然救得,也只是半個了也。」

《禪林類聚》卷17:「佛鑑懃云:大小三平,元來只是死漢,若非死漢,又覓甚麼活人箭?石鞏龍頭蛇尾,矢在弦上,又却不發,當時若便與一箭,那裏得來大顛作死馬醫?醫之不差,從他掘地深埋,且如智海恁麼批判古今,還有過也無?細雨洒花千點淚,淡烟籠竹一堆愁。」

 以上諸師大抵都認為當時三平中箭,即使石鞏救之,也只得到半活。以下末學作個分析。

一、石鞏是否肯許三平?答:不是完全肯許,萬松老人亦云:「石鞏示不全之肯。」當時三平參見石鞏,石鞏張弓架箭曰:看箭。三平撥開胸說:此是殺人箭,活人箭又作麼生?由這句「此是殺人箭,活人箭又作麼生」,即顯示出三平當時還未見性,因為具眼禪和子絕對不會這麼說。一句話便知有沒有,石鞏禪師既然知道三平底細,便順勢彈弦三下,射出活人箭,可惜未能救活三平,乃感慨說出「半個聖人」語,並且拗折弓箭。三平見石鞏後,仍未省悟,故在參大顛時,再舉前話試圖了解。看大顛說「既是活人箭,為甚麼向弓弦上辨」時,三平是無言以對,即可知曉那時的三平的確猶未見性。然而《碧巖錄》中圜悟克勤禪師卻說當時三平頂門具眼,為什麼?末學認為是誤會之判。

 《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》卷9:「豈不見三平初參石鞏,鞏才見來,便作彎弓勢云:看箭。三平撥開胸云:此是殺人箭?活人箭?鞏彈弓弦三下,三平便禮拜。鞏云:三十年一張弓兩隻箭,今日只射得半箇聖人。便拗折弓箭。 (中略) 法燈有頌云:古有石鞏師,架弓矢而坐,如是三十年,知音無一箇;三平中的來,父子相投和,子細返思量,元伊是射垛。石鞏作略與藥山一般,三平頂門具眼,向一句下便中的,一似藥山道看箭,其僧便作麈放身倒。」此文之中,三平云:「此是殺人箭?活人箭?」這句有誤,因為《景德傳燈錄》、《五燈會元》、《指月錄》三本皆是說:「此是殺人箭,活人箭又作麼生?」這兩種話的意思有所不同,差別很大,應依據原文才對。《景德傳燈錄》、《五燈會元》、《指月錄》之所說才是原文,圜悟禪師所據之文有誤,因而判別錯誤。如果當時三平撥開胸,真這麼說:「此是殺人箭?活人箭?」,就頗有「一手擡,一手搦」的架勢,而確實像個具眼禪師的作為。

 二、為什麼石鞏說只射得半個聖人?答:參禪旨在見性,見性之前須先大死,見性之後方謂復活。禪子若是悟人無我,身心俱亡,謂之大死或禪子參至渾然忘我,如大死狀,亦謂大死。見性之人必定當來成聖,故方便說見性者為聖人,石鞏認為三平已死,欲意助其復活,乃彈弦三下,射出活人箭。雖然三平未能中活人箭而見性,但正在見性之路的中途,是故石鞏許為半聖,故說:「三十年張弓架箭,秖射得半箇聖人。」

另外一解:這句「三十年張弓架箭,秖射得半箇聖人」是末後句,是石鞏早已想好於收手時要說的話,句中「半箇聖人」不是在說三平,也不是對三平的不全之肯。此解是末學後來的體悟,不知是否有知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