窺基:自此以下是第八門,何性所攝。此問,法有四種,此識是何法攝?
願施:此善、不善、無記三性,是否還可細作分類?
窺基:此三種性,或可各分為二,一、世俗,二、勝義。有為善法,名世俗善,能招世、出世間可愛果故,麤重、生滅、非安隱故。無為善法,名勝義善,最極寂靜,性安隱故。諸極惡法,名世俗不善,能招麤顯非可愛果故。諸有漏法,名為勝義不善,自性麤重,不安隱故。有為無記法,名世俗無記,不能招可愛、非可愛果故,自性亦麤重,濫於不善故。虛空、非擇滅無為,名勝義無記,不招二果,無所濫故。或可各分為三,善有三者,一、感可愛果善,即是有漏善法。二、性巧便善,是說有為善法。三、性安隱善,即是無為善法。不善三者,一、感非可愛果不善,即是極惡法。二、性非巧便不善,即是染污法。三、性不安隱不善,即是有漏法。無記三者,一、相應無記,是說諸無記心、心所法。二、不相應無記,即是無記之色、不相應行。三、真實無記,即是虛空、非擇滅無為。
願施:前言性巧便善者,《成唯識論疏抄》卷6云:「性巧便善謂有為善法者,謂有為無漏善,無漏之法,性巧便故也。」
窺基:或可各分為四,善有四者,一、自性善,即唯信等十一善心所。二、相應善,即是與信等相應之心、心所法。三、等起善,即諸善色、不相應行;若是義准種子三性,則種子善者,亦是此攝。四、勝義善,即善無為。不善四者,一、自性不善,即唯無慚等十不善心所。二、相應不善,即是與無慚等相應之心、心所法。三、等起不善,即是不善之色、不相應行,不善種子,亦在此攝。四、勝義不善,即有漏法。無記四者,一、能變無記,即是諸無記心、心所法。二、所變無記,即是無記色法,無記種子,亦在此攝。三、分位無記,是說無記不相應法。四、勝義無記,即是虛空、非擇滅無為。
願施:前言等起善者,《成唯識論疏義演》卷3云:「意云,身、語二業由善心引起,名等起善,如別解脫戒等。其不相應行,由善意識引起,亦名等起,如無想定等及名句文身。種子善者,此釋善種子亦是等起收,由善現行之所熏故。不善種子,准此知亦爾。」
願施:六無為中,何故唯說虛空無為、非擇滅無為是勝義無記?
智周:真如性淨,餘擇滅等三無為是斷惑所顯,性寂靜故,皆是勝義善攝。虛空、非擇滅二無為,體非實有,不同真如,又非智慧斷惑等得,不同餘三無為,由斯二義,故無記攝。
願施:亦有依識所變而立之虛空等,此等何不隨識而說是三性攝?
智周:前虛空等無為,是且依真如假立,若依識變,即是實通三性。
窺基:此是總答。若是善、惡性者,必定非是異熟。
窺基:自此以下是作別答,別答中有三釋。此為第一釋,即是,由集故,生死流,由苦故,生死轉,善趣異熟若是善,即應不生不善,以恒生善故,即無流轉,反之,惡趣亦然。又者,由道故還,由滅故滅,惡趣異熟若是惡,以恒生惡故,應無還滅。
智周:言流轉者,包括五趣,若唯人、天生死流轉,則流轉義不足,是故論云「應不得成」,此即非據全無流轉而說流轉不成。
窺基:此為第二釋。即是,此識既然是果報主,為善、染法之所依止,若恒是善,即應不為惡法所依,若恒是惡,亦應不為善法所依,善、染互相違故,則此識如何得與善、染二法俱作所依?
窺基:此為第三釋。即是如前已說,唯無覆無記性,方是可受熏習。
窺基:薩婆多等若復難云:「無熏習識,亦有何過?」論主答云,若無熏習者,則一切染、淨、因、果,俱不成立。因為,既無熏習,即無種子,種子若無,即是無因,因既無有,其果亦無。
故此唯是無覆無記。
窺基:此是總結。
窺基:自此以下是解釋無記等義。「覆」義如何?覆謂覆障,體即染法,障聖道故。
又能蔽心,令不淨故。
窺基:此以釋「無覆」名,來作總結。
窺基:何名無記?「記」謂善、惡,此有二義,一、善有可愛果,不善有不可愛果,此可記別。二、善、惡法體殊勝,勝無記法,可調和故,或儱戾故,故可記別,世尊記此當得此果,體性如是可記別故,說名為記。
此非善、惡,故名無記。
窺基:此以釋「無記」名,來作總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