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師地論註釋 - 卷二十三註釋


1、《瑜伽論記》卷6云:「自下解釋第五根律儀中,初總開五句,次別釋五句,後辨略義。別釋中,初明密護根門。言云何名為密護根門者,明所防護,即是六根也。謂防守正念,常委正念等者,舉能防護,以釋所防,由住正念,防守眼根,及正修行眼根律儀,乃至防護意根,及正修行意根律儀。即以正念為根律儀體。此文舉正念,實兼正智。」

2、《瑜伽論記》卷6云:「二、明防守正念,謂前恐六根起過,住於正念,防守六根,今時復恐念有忘失,故攝受多聞,學聞思修。由三慧力,獲得正念,念不忘失,是則三慧防守正念,為欲令此所得正念無忘失故,時時修習三慧不息。」
3、《瑜伽論記》卷6云:「三、明常委正念,謂能制伏色等,即防六根起過之緣。」

4、《瑜伽論記》卷6云:「四、明念防護意,謂如率爾眼識逢違順色,次起分別意識尋求、決定,若不防護此分別意識,其次即入染淨心位生諸煩惱,故名將生。於中,初明眼識,次類耳等四識,後明率爾意識。即此意識,有與非理分別俱行,能起煩惱,由此意識,於可愛色法將生染著等者,即此率爾意識,與彼尋求、決定前後俱行,當起染淨位中煩惱,故言將生。前言色色者,五識緣色體。意識緣色法,謂緣彼色上生住異滅,是色家假四相法,名為色法。亦由如是念增上力,能防護此尋求、決定分別意識,令生染淨位淨識,不生煩惱。」
論云不可愛色色、不可愛色法者,前指色塵,後謂法塵。

5、《瑜伽論記》卷6云:「五、明行平等位,文分為二,初釋行位,此中備師云,與善、無記捨相應時,有念防護,名平等位。後釋意防,復分為二,初略標二相行平等位,後云何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下,廣釋之,於中有三,一、釋不取相好,終不依彼發生惡漏。二、若由忘念已下,釋若彼失念,發生惡漏,便修律儀。三、若於其眼所識色中,應策眼根已下,釋由二相故,能善防護,於其二捨,令意正行。」

善捨、無記捨者,此捨謂行捨,行蘊所攝,非是受捨,受捨是不苦不樂受,受蘊所攝。行捨有二,一、善捨,二、無記捨。善捨是善性,為善十一法攝,《瑜伽師地論》卷55云:「不放逸、捨是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、精進分故,即如是法,離雜染義,建立為捨,治雜染義,立不放逸。」即說善捨。無記捨是無覆無記性,唯在散心位。散位之中,可有善捨及無記捨,定位之中,唯有善捨。

6、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23云:「尋便斷滅、除棄、變吐者,令彼現行不相續故,是名斷滅。令彼諸纏不現行故,是名除棄。令彼種子不隨逐故,是名變吐。」

7、於眼所識色中,應策發眼根,或不應策發眼根者,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卷24云:「復於已往或正往時,觀見眾色,於此眾色,一分應觀,或有一分,所不應觀。於不應觀所有眾色,當攝其眼善護諸根,於所應觀所有眾色,應善住念而正觀察。何色類色,所不應觀?謂諸伎樂、戲笑、歡娛,或餘遊戲所作歌舞、音樂等事。如是復有母邑殊勝、幼少盛年美妙形色。或復有餘所見眾色,能壞梵行,能障梵行,能令種種諸惡不善尋思現行。如是色類所有眾色,不應觀視。何色類色,是所應觀?謂諸所有衰老朽邁上氣者身,傴僂憑杖戰掉者身, …… 如是等類所有眾色,我應觀察觀是眾色,能順梵行,能攝梵行,能令諸善尋思現行。」

8、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23云:「乃至廣說者,如前已說,然食所食,為身安住,為暫支持,為除饑渴,為攝梵行,為斷故受,為令新受當不更生,為當存養力樂無罪,安隱而住,即此廣說應知。」
9、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23云:「如以妙慧等隨觀察段食過患者,如下說有三種過患,謂受用種類過患、變異種類過患、追求種類過患。觀此一切,或觀隨一,是名等隨觀察段食過患。」
10、原字為[-+],今以同義字「膇」代替。膇,腳腫之疾,音與墜同。

11、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23云:「或宿惡作等者,宿不善業為因,名宿惡作。現邪方便為緣,名現非理作業方便。或諸非愛等者,怨讎惡友,名諸非愛。若諸財物,從本以來與他共有,名宿共財。由是為因,慮為他奪,是名當所理奪。」
12、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23釋云:「若於初位,日未遍覆,但為山峰覆其少分,是名懸覆,於此位中,闇相輕微。次於中位,日已為山之所近覆,闇相轉重。乃至後位,闇相極重,故名極覆。」

13、《瑜伽論記》卷6云:「當隨月喻,唯往施主家者,泰、基同云,月能清涼益人,入施主家,身有清涼,益於施主,指如月也。今又更解,如涅槃經說:如空中月,從初一日至十五日,漸漸增長。善知識者,亦復如是,命諸學人漸遠惡法,增長善法。」
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23云:「當隨月喻,往施主家等者,謂往施主家時,成就威儀,軌則圓滿,不求利養,不希恭敬,是名盪滌身心。其性澄清,遠離熱惱,故喻如月。」

14、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23云:「又於此食不苦耽著者,此顯為暫支持,食於所食。由於此中遠離自苦行邊,及與欲樂行邊,是故說言不苦耽著。」
15、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》卷23云:「於諸飲食極生希欲等者,此中極生希欲,謂於未得諸飲食時。極欣,謂於已得,未受用時。極樂,謂於已得,正受用時。」
16、隨順趣向,臨入而轉者,謂隨順趣向善品修習時,於瑜伽作意、受持讀誦、思惟正義,臨入之際,從而改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