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筆記十六則 - 十二、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
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卷2:「是故阿難,汝今當知,見明之時,見非是明,見暗之時,見非是暗,見空之時,見非是空,見塞之時,見非是塞,四義成就。汝復應知,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,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,云何復說因緣、自然及和合相?」本經簡稱為《楞嚴經》,下文皆以《楞嚴經》稱呼此經。

對於「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,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」之文,古今諸師解釋不同,下舉兩則末學認為較佳的解釋;此二釋文,末學認為不是完全正確,但仍值得參考。

一、《楞嚴經宗通》卷2曰:「此世尊顯出第一義諦,所謂妙菩提路也。見與見緣,具五種義,明、暗、空、色為四種見緣,見精為一種見妄,世尊於此分擇見精,非前明、暗、空、色之相,以四義推之,成就見精離塵而有。即於此分,擇真見照了見精,非見精所及,此第一月也,故以見精為妄。嗚呼!見猶離見,何處有影響氣息,乃從而描摸之,曰因緣,曰自然,曰和合,豈不妄哉?」

二、《楞嚴經正脈疏》卷2云:「蓋雖總明第一義,而其中兩重,有淺有深,有已說,有未說,亦即是結定已說,而發起未說也。分三,一、先定離緣。是故阿難,汝今當知,見明之時,見非是明,見暗之時,見非是暗,見空之時,見非是空,見塞之時,見非是塞,此一重為淺,為已說,蓋自體離緣之義。從引盲人矚暗,直至非因非緣文中,屢有此義,今重顯疊定者,以起下文耳。又顯從前所說皆離緣第一義,已自超乎因緣宗矣。其曰見明之時,見非是明者,言能見之性,非即所見之境,能所判然,不難分辯,餘三放此。

二、例成離見。四義成就,汝復應知,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,此一重為深,為未說,更顯向後說者皆離見第一義也,而因緣中義益逈乎其不可及矣。四義即明、暗、空、塞之四。成就者,成就能例之法也。前已重重發明見精中真妄和合,今此上一見字,即見精中本體真見,下一見字,即見精中所帶一分無明妄見。從無始來,此之真見,常墮妄見之中,如人墮水,豈復見水?後於聞教得悟之時,忽爾真見現前,方能徹見妄體。然纔一見時,則斯真見之體,已即脫于妄見,不復墮于其中,故曰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,非是二字,即脫出之意。如人必登於岸方能見水,故纔一見水已,即不在水中矣。良以上之四義,皆以能見之性見於所見之境,而性即非境。今亦例此,以能見之真見,見於所見之妄見,而真見即非妄見矣。此義難分辯,故以四義易辯者而例顯之。然見之所以為妄,而真見所以非妄見者,待佛後釋迷悶處,自發明之。通上十番示見,則帶妄顯真已極,將剖妄而出真,故此以發其端也。

三、責而勉之。又二,一、責之。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,云何復說因緣、自然及和合相』,見猶離見者,言此真見尚猶離於見精之自相也。見不能及者,見精亦自不能及也。良以有妄見時,真見全隱,及至真見現前時,妄見已空,故終不能及也。云何下,方責其執,悋昔宗愈不可及矣。和合未說,而言及和合相者,蓋與因緣一類戲論不相捨離者也。」

以下敘述末學的見解。首先,先來瞭解「見精」。「見精」這名詞,《楞嚴經》中說了17次,也有一些說明,然而讀者仍是難以明白,以致於諸師解釋各不相同,差別甚大。有說見精即是見性;有說見精即是識精,而識精乃是第八識自證分;有說見精即是識精,而識精乃是第八識見分;有說見精即是能見。末學認為見精乃是能見,此之能見唯獨能見色塵,依唯識理來判,即是眼識見分。此見精明,映照色塵,故稱見精。見精,唯見色塵,故非第八識,亦非第八識見分。又此見精,如第二月,不是真見,真見乃是本覺妙精明見,《楞嚴經》卷2云:「且汝見我見精明元,此見雖非妙精明心,如第二月,非是月影。」

問:見聞覺知之見,是否即是此說的見精?答:不是。此有二解,一、見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嚐覺、觸覺、知覺,簡稱見聞覺知,見聞覺知之覺包括嗅覺、嚐覺、觸覺。此見覺等,即是六識,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。識是了別,識體自變見分、相分,見分親緣相分,識體即是識自證分,自證分親緣見分,見分是能量,相分是所量,自證分是量果,了別所量是謂量果。以眼識為例,眼識相分是現前色塵之影像,故說是似現前境,此是所量;眼識見分是能見,親緣相分謂見色塵(實則是見色塵影像),此是能量;眼識自證分內緣見分,了別見分所見的色塵,此是量果。眼識自證分即是眼識自體,此即眼識,是故見聞覺知之見是眼識,不是見精。二、有時說見聞覺知是取動詞義,即是見、聽、嗅、嚐、觸、知,則此見聞覺知之見,不是見精。

問:此《楞嚴經》常説見空,既然見精唯見色塵,而且虛空不是色塵,云何見精能見虛空?答:言見空者,是見空一顯色,空一顯色是色塵收,是故「見空」之言無誤。

其次,消解「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,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」之文。消文:真見見時,此之真見非是見精,真見尚猶離於見精,真見不能及於見精。解釋:解析「見見之時」有二,一、第一見字是動詞,第二見字是指見精,真見是主詞,主詞省略,則「見見之時」是説真見見到見精之時;然而見精是妄,真、妄不並,見精消亡,真見方顯,無有真見見到見精的時後,是故此解不妥。二、第一見字是主詞,是指真見,第二見字是動詞,則「見見之時」是説真見見時,此解合理;基於此解,則「見非是見」亦有二解,一是以「見見之時」第一見字作解,即此真見非是見精,二是以「見見之時」第二見字作解,即是此見非是見聞覺知之見(動詞),二解皆可。下文「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」,以見精消亡,真見方顯,真、妄不並故,可解釋為真見尚猶離於見精,真見不能及於見精。

此中「見見」的真實義,《楞嚴經》後文有作説明,然而也是難以明白,末學試作解釋。《楞嚴經》卷2見與見緣,似現前境,元我覺明見所緣眚,覺見即眚。本覺明心,覺緣非眚;覺所覺眚,覺非眚中。此實見見,云何復名覺聞知見?是故汝今見我及汝,并諸世間十類眾生,皆即見眚。非見眚者,彼見真精,性非眚者,故不名見。

消文:見精,見緣,以及似現前境,原本是我覺明於見所緣之眚而成,覺明之見即由於眚。本來覺明妙心,與此本覺之緣,皆非是眚。能覺所覺皆由於眚,本覺則非墮於眚中。此乃真實見見,云何復名見、聞、覺、知?是故汝今見我及汝,并諸世間十類眾生,皆即見眚所成。非見眚者,即是彼見真精性非眚者,是故真實見見,不名為見聞覺知之見。

解釋:經文中見與見緣,似現前境」者,見即見精,見緣乃是空、明、心、眼,《楞嚴經》卷2:「阿難白佛言:世尊!必妙覺性非因非緣。世尊!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,所謂因空、因明、因心、因眼。是義云何?』佛言:『阿難!我說世間諸因緣相,非第一義。』」似現前境是見精之所緣,此等皆是見眚所成。本覺非眚,本覺之緣也是非眚。本覺之緣,到底是何?末學不能確知,只能仔細推研。本覺不生不滅,是故非有因緣;本覺無有能所,故非有所緣緣;本覺不是生滅相續之心,是故非有等無間緣;因此,本覺應只有增上緣。《楞嚴經》卷2:「阿難白佛言:世尊!誠如法王所說,覺緣遍十方界,湛然常住,性非生滅。」由此文知,所說覺緣應是真如,真如性非生滅,遍十方界。又菩薩親證我、法二空所顯真如時,本覺方始初現,此即證得法身一分,入於初地聖位。是故,我、法二空所顯真如是本覺增上緣,是此經文中所說的覺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