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唯識論討論 - 第二章第七節第二項第一目 因緣


第二項  緣與緣生

所說種、現緣生分別,云何應知此緣生相?

窺基:外人問:「所說種子、現行為緣,生於八識、相應心所等分別之法,云何應知此緣生相?」此總問緣及緣生相。答中有二,先廣釋頌文上三句所說種、現緣法,後廣解第四句所說生分別之相。

緣且有四。

窺基:緣法中有總、別,此言「緣且有四」,即總。然以此答言不盡故,故有「且」字之言。

願施:《成唯識論疏義演》卷8云:「緣中有總、別者,總即四緣,別即實分別多種,如因緣、所緣緣中各分二種,或增上緣亦有二種,謂有力增上、無力增上等。」


第一目  因緣

一、因緣,謂有為法親辨自果。

窺基:自此以下正解四緣。此總出因緣體,即所謂因緣,非一切有為法皆是,今取親辨自果者方是。

此體有二,一、種子,二、現行。

窺基:此別出體。即總束因緣體,不過種子、現行二種。

種子者,謂本識中善、染、無記、諸界、地等功能差別。

窺基:此釋種子。言「善、染、無記」者,顯種子通三性。言「諸界、地等」者,即界、地等功能各別,「等」者,等取有漏、無漏、色、非色、報、非報等種種各別種子。

能引次後自類功能,及起同時自類現果,此唯望彼是因緣性。

窺基:此明種子望何而為因緣。能引次後自類功能」者,顯示自種相生之義,此簡除善、惡種為異熟種之因緣,彼非自類故。言「及起同時自類現果」者,此亦簡除現所受現行報異熟之因種,彼非自類故。此中之意,但是自類方為因緣,異性之類便非因緣,即種子唯望二種為因緣

願施:《成唯識論疏義演》卷8云:「及起同時自類現果,乃至彼非自類故者,此文意說,善種生善現行,即是同時自類果,若現行異熟果,能感業種是異熟因種,即非自類,但以異性相感故。現行受及現行報,即是現行異熟果也,異熟之因種者,即是能感業種也,彼非自類故,皆非因緣也。意說,能感業種望異熟心、心法,並非因緣,以現行受等亦無記故,性不同故。」

現行者,謂七轉識,及彼相應,所變相、見,性、界、地等,除佛果善、極劣無記,餘熏本識,生自類種,此唯望彼是因緣性。

窺基:此明現行望何而為因緣。此中言「現行者,是說七轉識及彼相應心所(即是各各之自體分),及其各各所變相分、見分,其中所有三性、三界、九地、漏、無漏、報、非報等各別現行,凡是但能為能熏者即是。然此七識等現行中,其無漏者,除佛果一切善法,餘因位中及二乘無學等所有無漏現行,皆是能熏。有漏現行中,除極劣無記,餘皆能熏。此極劣無記者,即是四無記中,除異熟生無記中如法執等類,彼皆能熏故。無記法中,餘三無記所不攝者,皆是異熟生無記攝,法執等類即是。故有漏現行中,唯除六識中業所招無記,彼望餘無記是極劣故,亦除第八識,彼雖是業所招,然非能熏。如是有漏、無漏現行各除一類,餘一切有漏、無漏現行、見、相等,皆能熏習本識而生自類三界、九地、漏、無漏等各各之種,此現望於彼種,唯為因緣。此中,佛果善及極劣無記不熏成種之義,皆如前第二卷釋能熏、所熏四義中所解。

願施:現行之中,前說「報、非報」者,《成唯識論疏抄》卷12云:「報者即體,是異熟無記心、心所法。非報者,即非異熟無記,謂善惡心、心所。」

第八心品,無所熏故。

窺基:何故現行為因緣者,不攝第八心品?答:第八心品更無所熏,己即是所熏故,餘七心品皆能熏故。此中「心品」之言,即顯通於見、相、共有法等。

願施:《成唯識論疏義演》卷8云:「心品之言至共有法者,即舊經論中名共有法,若新經論中名俱有法,然共有、俱有,一體異名。」
「己即是所熏」者,「己」謂第八心王。

非簡所依,獨能熏故。

窺基:有難:「第八識俱心所,應是能熏,有心王為所熏故。」解云,非是簡去所依之心,而心所可獨為能熏。彼又難云:「第八心品,簡去心所,心王尚可獨為所熏,則簡去心王,心所應可獨為能熏,此何有所妨?」應解答云,心王有自在,自在獨所熏,心所不自在,非獨即能熏。

極微、圓故,不熏成種。

窺基:又解,因中第八識,及六識中異熟生心,以極微劣故,皆非能熏。異熟業感生法,勢力微劣,但任運生,故非能熏,能熏者必非無力之法故。佛果上第八識,以極圓故,不熏成種,佛身善法無增減故。若許佛身善法更能熏種,則善種漸漸增勝故,便非圓滿。由此道理,第八心品皆非能熏,故前論言現行因緣,但說有七轉識。

慧沼:論言「極微、圓故」,通釋八識亦得。

現行同類,展轉相望,皆非因緣,自種生故。

窺基:有問:「何故現行同類前望於後,此非因緣?」答云,前、後現行皆是由本識中各自種子生故,已有自種因緣能親辨其體故,故前現望於後,非是因緣。一切外麥等物,亦是如此。

一切異類,展轉相望,亦非因緣,不親生故。

窺基:一切異類,展轉相望,亦非因緣,以既言異類,即不能親生俱時或異時之異類果故。所以,不論同時、異時,一切種子望彼現行異類,種子自望種子異類,現行望彼現行異類,現行望彼種子異類,皆非因緣。

有說異類、同類現行,展轉相望為因緣者,應知假說,或隨轉門。

窺基:此是會通違文。即對法論說異體類、同體類現行,展轉而為因緣者,應知是假說為因緣。彼對法論第四卷說六因是因緣者,即是以現望現,假說為因緣,實是增上緣等,或是依隨轉門,即隨順薩婆多而說,薩婆多說俱有因等五因(除異熟因)為因緣故,顯揚論第十八卷中,破彼五因為因緣故。

願施:六因即是能作因、異熟因、相應因、遍行因、同類因、俱有因。《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》卷4云:「又自性故、差別故、助伴故、等行故、增益故、障礙故、攝受故,是因緣相。當知此中以自性等六種因相,顯因緣義,謂自性、差別兩句建立能作因,餘句如其次第,建立俱有、相應、同類、遍行、異熟因。」

智周:《顯揚聖教論》卷18云:「有一異計,立六種因,謂同類因,遍行因,俱有因,相應因,異熟因,能作因。如是六種,除異熟因,餘五因性,不應道理,由有三種過失故。何等為三?但如同類因有三過失,若言同類之因,名同類因,有已成過。何以故?若善等法,善等體性先已成就,彼何用因?若言同類即因,名同類因,是即無果,有不定過。何以故?不示其果,是誰因耶?又非決定因體同類,不相似法亦為因故。若言非同類即因,亦非同類之因,是即言名有虛設過,同類因言,無有所主,浪施設故。如是於餘四因,三種過失,亦應如理廣說。」

有唯說種是因緣性,彼依顯勝,非盡理說,聖說轉識與阿賴耶,展轉相望,為因緣故。

窺基:此亦會通違文。又瑜伽論第三、五、三十八、五十一卷,顯揚論第十八卷等,皆唯說種子是因緣者,是依顯勝而說,非是盡理之言。云何顯勝?種子常相續故,明顯勝於現行。云何非是盡理之言?瑜伽論第五十一卷,及攝論中引阿毘達磨經等,皆說轉識與阿賴耶互為因緣故。非彼轉識自種,可言更與本識互為因緣,故知現行第六、七識,與種子本識為因緣,此即現行熏成種義。故知,前來所說一切有漏、無漏種子、現行二法,為因緣體。

願施:《瑜伽師地論》卷51云:「云何建立互為緣性轉相,謂阿賴耶識,與諸轉識作二緣性,一、為彼種子故,二、為彼所依故。 …… 復次諸轉識,與阿賴耶識作二緣性,一、於現法中,能長養彼種子故,二、於後法中,為彼得生,攝種子故。
《攝大乘論本》卷1云:「如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說伽他曰:諸法於識藏,識於法亦爾,更互為果性,亦常為因性。」
《成唯識論疏義演》卷8云:「此中說六、七識與第八為因緣者,以六、七識為能薰,薰生第八見分、自證分種,此種後時能生第八識,故證現行六、七識望第八識,互為因緣。不說五識者,五識薰種不能生第八識等見分故。」